近日来国内媒体纷纷报道新加坡政府是如何抑制房价暴涨和打击楼市投机。尤其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关于“房子应该是买来住的,不是买来投机”的论断,被媒体竞相传颂,并或明或暗地拿来与诸多国内地方政府默许炒房之风肆虐而不作为的态度做对比。李显龙总理还强调,稳定房价,实现楼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前防止泡沫出现,“我们应该设法及时防止泡沫出现,那么日后就不必紧急刹车。因为市场一旦过热,就难免日后须采取激烈的抑制措施。”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长马宝山也提出,“与其刺一刺完整的泡沫,以致它的破灭伤人无数,政府宁愿选择为逐渐形成的泡沫先泄点气,防患未然”。此外,他还强调,“基本上,我们要看到的是稳定及可持续的市场,也就是说房价不应该跑在经济(增长)前头,市场也不应该有过多投机活动。” 这些论断都恰击中内地楼市久治不愈顽症的病灶所在,一时间,新加坡俨然成了人们心目中发展健康楼市的模范生。这样,新加坡政府抑制楼市的政策举措,继其世界闻名的组屋政策之后,再度成为内地房地产界和普通百姓关心的热点。 但如果就此掀起学习新加坡之风,笔者这里先要泼一些冷水,好让我们更明白可以学什么和怎么学习。 首先,新加坡住房市场的结构是极为特殊的,可以说举世无双。最大特点是具有鲜明的二元结构:过去近50年来,新加坡近90%的居民都居住的是政府(建屋发展局)建造的住房——组屋,这部分住房价格低廉,但其购买、使用和转手都是受到严格规制的,拿现在时髦的话说,是“有限产权”的;只有10%多一些的人是从自由市场购买私人住房,主要是没有拿到新加坡永居的外籍人士、来新临时工作者和不满意组屋质量而希望改善自己住房条件的本地有钱人,也包括一些投资性海外买家,而这次所说的楼市泡沫恰是这部分住宅市场。虽然涉及居民人数比例不高,但因其多为价值不菲的高档住宅和豪华公寓,如每平方米住宅单价如今在1.1万美元左右,在亚洲一直仅次于香港和日本,所以对经济影响绝不容忽视。然而,总体上来说,新加坡政府基本上放弃把住宅房地产看作一个产业来发展,转为把为每个人提供住房作为政府的公共责任来全部背负起来,这与新加坡特殊的国情和政治制度都有很大关系。具体这种制度安排,是好是坏,也是颇多争议的。好的方面来说,真正和完全彻底解决了“居者有其屋”问题,住房自有率从1970年的27%上升到如今的91%,为此举世广受称赞,社会很和谐,执政党地位很巩固。但不利的地方是,巨大的公共资源投入到住房上是否合适,由政府来建房是否有效率问题,如果遇到一个不廉洁的政府,恐难避免巨大的腐败和浪费。再说,房子是买来住了,不是买来投机的,但老百姓也失去了财产性收入和财富累计的机会。而且还有一个隐忧,政府连住房都控制了,老百姓就没有对抗政府的可能性了,不利于民主和自由的发育。不管怎么说,新加坡模式,至今也只有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别的国家学也学不来。总之,从哪个角度来说,新加坡抑制楼市面对的挑战、承受的压力和受到的制约,比起任何其他国家尤其国内来说要小的多。 其次,新加坡政府在对待私人住宅市场方面也曾走过很多弯路,对抑制楼市投机也不是一直那么迅疾和有力,有过迟疑和耽误。 如附图所示,新加坡私人住宅市场的价格波动也是十分巨大的。较早的历史上,1986-1996十年间,新加坡私人住宅价格涨幅超过4倍,达到440%。1996-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包括1995年组屋转售限制的放开),私人住宅房价又曾一度暴跌45%。但2000年出现30%的暴涨之后,却紧接着遭遇全球互联网泡沫破裂,于是2001-2002年,又连续10%的跌幅,之后起起伏伏,但基本还算稳定。然而2006年新加坡楼市热潮再度启动,根据新加坡城市再发展署URA编制的住宅房价指数,2006年上涨7.15%,2007年上涨23.6%,超过了历史同期GDP增长水平,但好景不长,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年房价下跌4.7%(考虑物价后更高达-9.6%)。 新加坡2009年第1季度GDP同比萎缩9.5%,导致私人住宅价格出现历史最大跌幅,单季环比跌幅达到14%,折合年率更达到24.9%,第2季度继续环比跌幅达到7%(这期间跌幅最深的最主要是公寓类,别墅类跌幅很小)。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与国内情况十分类似,2009年第3季度新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