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是昆明的首个“市长接待日”。头一天晚上8时许,昆明市体育馆关闭的3号门早前已有57个人在排队等候“接待”。有的市民甚至在门口打起了地铺,准备通宵等待市长张祖林的“接待”。排在队伍最前面的纪先生告诉记者,他昨日下午1点多就来了。(据3月20日《生活新报》)
为了得到市长的“接待”,竟然要打地铺、等通宵。如果不是有很切身而且难以解决的问题,没有人愿意这样做。而越排越长的队伍,也说明这样的群众实在不少。看到这样的阵势,不禁让人担心——
市长能接待多少群众?每一个来访的群众,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要把一件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至少也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就算1小时接待10个群众,8个小时也只能接待80个人。虽然“市长接待日”并不只是市长在接待,有几家政府部门的负责人也要参与,但群众都是冲着市长来的。如果不让他们见见市长而是直接“分流”到分管的政府部门,那么“市长接待日”就有些名不符实,群众也肯定不满意。报道说,为避免让群众久候及保证“接待”质量,接访首日将会控制上访的群众数量,预计会控制在1200人左右。且不说更多被拒之门外的群众,即使每月的“接待日”只有1200人,几个市长(算上副市长吧)恐怕也接待不了吧。
市长能解决多少问题?既然来找市长,那就不是一般的小问题。其中的大部分肯定都是涉及很多方面而且迟迟不能解决的复杂问题。有的问题,群众可能已经找过乡长、局长、县长……对于群众的反映,市长虽然应该仔细的倾听,但也不能简单地听信一面之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全面了解情况也不能随便拍板。市长虽然可能会亲自督办几件典型案件,但绝大多数恐怕还是要交给有关的部门调查处理。于是,“皮球”可能又被踢到县长、局长、乡长那里。如此这般,“市长接待日”又有多大的实质意义呢?
应该说,张祖林市长在昆明首开“市长接待日”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这至少说明市长的心里还装着群众,毕竟也为群众多提供了一种救济的途径。但不能不指出的是,“中国特色”浓厚的“市长接待日”确实不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好办法。在欧美的民主法治国家,从来没有什么“市长接待日”,这一方面是因为那里的市长平常就生活在市民中间而不是像中国这样只有在电视上才能见到市长,更重要的是,基本上所有问题都能在基层及相关部门解决。再不行,还可以寻求司法救济——根本就用不着找市长。
“市长接待”不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这样的:首先,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不让潜在的冲突成为现实的问题;其次,如果真成了问题,那也要力争在基层解决,既不要让事态不断扩大,也不要让各种纠纷越积越多。事态一升级,问题就会变复杂;纠纷一积聚,市长也包办不了。昆明一搞“市长接待日”,就有那么多群众蜂拥而至,这说明基层的工作没有做好。对此,“市长接待日”可以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让基层的政府部门及其干部真正发挥作用——如果县长、乡长们都能“执政为民”,群众就不需要“通宵排队”,市长也不需要“亲自出马”了。盛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