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某小区外的花炮销售点,身穿棉衣的工作人员一边休息一边等待顾客。受多种因素影响,今年京城烟花销量较往年有明显下降。本报记者 孙戉摄
市民文明意识为燃放热降温
“今年烟花爆竹燃放量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市民燃放热情在降低。”市安监局安全监管三处处长李东洲分析,今年春节前,基于对市场和消费者消费意愿的调查,不少花炮批发企业均大幅减少订货量,烟花爆竹零售申请也比以往少了许多。
市烟花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自本市实施烟花爆竹“禁改限”以来,市民燃放烟花爆竹的意愿呈倒V字型态势,燃放热情在“禁改限”最初的两年达到顶点后便逐年下降。调查显示,今年五成市民没有购买、燃放烟花爆竹。
市民文明素质的提升也是燃放热情降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家住顺义的归国华侨刘先生告诉记者,今年小区物业张贴告示说,燃放烟花爆竹不仅会造成空气污染,还会产生高强度噪音,对患有脑血管、心脏病等疾病的病人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很多业主见此都主动放弃燃放烟花爆竹,他也破例没有“躲”出去过春节。
“影响别人肯定不对,造成伤害就更不行了,民俗也要让位给人文关怀。”与刘先生同住一个小区的孙宁说,今年他和邻居都没有买烟花爆竹。
家住通州的王先生也削减了花炮的购买量。“以前一买就好几千,今年只买了几百元的。”王先生说。
年前,市烟花办也加大了宣传力度,引导市民文明燃放。仅举办各类烟花爆竹宣传活动就达万余场次,同时还印制并发放2000余万份宣传材料,还通过手机短信,提醒在法定时间、法定地点燃放法定品种。
环保因素成减少燃放主因
“各大网站、微博,说烟花爆竹污染空气的比比皆是,不少市民还倡议不放花炮。”从事环保工作多年的马先生认为,市民环保意识增强,直接减少烟花爆竹燃放。
年前,PM2.5和空气质量成为热门词汇,不少市民都通过媒体增长了空气质量知识。在某机关工作的翟女士节前就对孩子进行科普教育,儿子主动提出取消两千元烟花爆竹“购买预算”。
记者粗略统计,互联网有关烟花爆竹影响空气质量的微博信息多达数万条,不少网友都在微博中表示不买、不放花炮,不为增加PM2.5做“贡献”。市环保部门表示,今年除夕夜空气污染高峰时段的确有所减少,与燃放减少有直接关系。
花炮“不刺激”购买量减少
内筒型组合烟花在升空后有二次爆炸,产生的花型大、声音大,让人感觉很过瘾。今年,本市成为全国首个禁止个人燃放内筒型组合烟花的城市。不少市民因为缺少了内筒型烟花而感觉“不刺激”,也减少了烟花爆竹的购买和燃放量。
市烟花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内筒型烟花往往给人比较“震撼”的感觉,往年很多人专买这类又响又大的内筒型组合烟花。今年品种调整后,以前买“大花”的市民,今年不再图“痛快”,转而买鞭炮或其他小型烟花,也基本上是为了过年应景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市民感觉今年北京的夜空没有往年那么多“炸点”。
限制增多促市民弃燃花炮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按照本市新的地方标准,花炮零售摊点可选址范围大大减少,造成零售摊点数量下降了两成,购买不便也是市民减少燃放的原因之一。
此外,市安监部门还加强了对烟花爆竹零售网点的管理,除了安全距离增加外,还对消防、安全管理、电器安全、器材等进行了更严格的规范,一些老商户看到新规如此严格,怕自己难以达到,就没再继续申请销售。
今年,全市禁放点由去年的3.5万处增加至6.4万处,不少市民看到小区附近满是禁放标识,也就没再购买花炮。市民吴先生与医院和小学为邻,他已经连续三年没有燃放鞭炮了。“医院里还有不少住院的病人,小学校周边也不能燃放,我家附近就没地儿放花炮了,总不能走出几公里去放啊,所以干脆就不放了。”吴先生用品茶会代替了放鞭炮,除夕夜过得颇有文化味儿。
30岁以下人群基本无燃放热情
以往,燃放烟花爆竹似乎是小孩和青年人的“专利”,但记者调查却发现,如今燃放烟花爆竹的主体人群年龄都在30岁以上,“90后”们对燃放烟花爆竹基本“不感冒”。
市民郭先生在烟花开卖的第一天就买了一大箱花炮,兴冲冲地给儿子讲起自己小时候过年放花炮的乐趣,但刚上初中的儿子根本不领情,听了没几句就扭头离开。除夕放花炮时,儿子也不肯同往,宁肯窝在家中看电视。
家住东花市的谭先生夫妻都喜欢放花炮,但他们上高中的儿子同样拒绝了父母,独自在家玩着钟爱的游戏机。谭先生说,孩子出生在禁放的年代,他脑海里放花炮只是在电视里才有。孩子长大后,各种电子游戏兴起,对放花炮这种临时性的“乐子”根本无暇顾及。
有关专家表示,选择多样性和多年的“烟花爆竹有害”教育,是导致市民燃放年龄断代的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