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呼和浩特晚报 据村里的老人介绍,呼和浩特市土左旗生产花炮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集中在土左旗善岱镇朝号村、沙梁村。两村80%的村民祖辈都从事花炮产业,花炮产业已发展成为当地经济支柱,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花炮产业在带动周边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
善岱镇朝号村村民李喜三告诉记者,他的爷爷60年代起开始研究花炮的制作工艺,还多次就 “安全引线”这方面进行过研制,这让他们的花炮在安全导线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爷爷还曾经领着他们去四川、湖南学习当地花炮企业的制作工艺和经验。他们的花炮作坊当年是村里数一数二的,上世纪90年代初家里就有3辆车,日子过得相当红火。但是到了后来,人们都开始注重花炮的利润及销路,很少有人像过去的老人们那样花时间潜心于花炮的质量和技术,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在市场上,所以导致现在这种局面。如今,在关闭了自家的花炮作坊后,李家人大部分都出门打工去了。
村里78岁的张向付老人告诉记者,过去的传统花炮产业生产中,村民都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方式停留在传统手工业层面上,没能向现代企业生产转型,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充分发挥朝号村生产烟花爆竹这一传统优势,1999年土左旗政府决定组织实施花炮生产园区的建设,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朝号村北远离村民居住地筹建土左旗腾达花炮园区,占地面积535328平方米,到2004年腾达花炮园区就有3家企业办理了生产许可证,16户挂靠已办证的企业进行经营生产。
那一年,各企业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和先进技术,从湖南浏阳等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生产经营从传统手工作坊实现了向现代企业转型,当地农民也进入企业打工,花炮产品从质量到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花炮产品远销区内外很多地方,品牌形象也逐步树立,市场份额逐渐增大,园区年产值上亿元,当地企业与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然而,一次事故使整个产业发展停滞。2010年1月27日,土左旗春花花炮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发生严重烟花爆竹爆炸事故后,市政府决定全市退出烟花爆竹生产领域,所有花炮企业停产,善岱镇朝号村、沙梁村开始经历“阵痛”。
如今,所有的花炮企业退市后,企业面临最大的难题是:留存的大量烟花爆竹成品不知如何处理。
市人大代表夏海军告诉记者,花炮园区关闭后,企业留存大量原辅料、半成品、成品,存在极大安全隐患。去年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已帮助企业销售价值230万元的产品,并对企业留存的原料、半成品进行了集中销毁,其中销毁原料、半成品345634斤,引线774万米,内筒22万个,3寸礼花弹3000个,双响炮半成品11548个,总价值7777341元,并进行了一定补偿。
然而在销毁结束后,目前三家有证企业仍留存大量的烟花爆竹成品,一方面这些产品是由于园区关闭后,因企业所有证件被注销,产品无法上市流通而造成积压,今年土左旗政府聘请评估公司进行清查评估,三家企业现库存A级产品礼花弹13万发和大量地面烟花,总价值33639258元。另一个方面过去已运往外地待售的产品(总价值280万元),因没有证件,产品也将被销售商退回企业。企业面临的库存压力增大,虽然企业对库房进行严格的看管,但是管理人员不足、库房避雷等防护设施损坏严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这些危险品亟待处置。
村民李喜三年前回到村里处理厂房问题,一直到现在他还留在村里等待答复,他的问题不是库存花炮,去年他的库存就处理掉了,现在困扰他的是集资的钱迟迟回不到他手里。
李三喜告诉记者,当初由于看好在花炮园区的一些大型花炮企业的发展趋势,他和一些村民集资参与其中,这在当时是“手头有钱才有资格办到的事”。然而现在,这些钱成了他的心病,“知道对方的难处,知道人家不会赖账,但钱何时回到手中仍是未知数”。因他刚接到通知,有关集资企业要有动向,所以他不敢离开村里,怕耽误!
记者了解到,在腾达花炮园区建设时,入区各企业在建设厂房、购买机器方面投入很大,企业停产后,仅三家有证企业资产评估合计达1.2亿元(不包括土地)。有的企业甚至还没有办完正式生产许可证等手续,就恰逢市政府决定退出花炮生产领域,大量厂房、机器闲置,他们前期投入的资金无法收回,企业签订的上亿元供销合同无法履行,承担了巨额违约赔偿,企业损失惨重,很多企业负债累累,从几十万元到几千万元,其中一部分为村民集资,一部分为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
土左旗朝号村、沙梁村两村总人口4798人,耕地面积10438亩,由于这两个村受哈素海水库阴渗,盐碱化十分严重,大部分为中低产田,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收入微薄。随着花炮产业的发展,1000多人在花炮小区实现了就业,朝号村也发展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花炮园区关闭后,当地农民失去了主要经济来源,土地收入又少,只从事农业生产难以维持生活。当地农民又无其他技能,难以实现再就业,所以部分农民出现返贫,生活困难。由于生活所迫,有的村民又在自已家中偷偷违法生产烟花爆竹,虽然政府有关部门进行了严厉查处,但是地下生产现象难以从根本上杜绝。
去年5月份,43岁的王芸还放弃在外打工回到家乡沙梁村创业,他自筹资金建起了养猪场,一年多时间来,王芸愣是凭自己的闯劲和当地政府及畜牧兽医部门的支持,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大燮种猪场”,并在逐步探索自己的发展模式,他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还准备办养殖,希望会带动附近农户共同致富。
一个产业的停止,使这里的人们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发展之路。16名土左旗人大代表更是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这里,市人大代表夏海军告诉记者,首先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尽快处置企业留存的花炮成品,彻底消除安全隐患。同时政府要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制定经济补偿方案,帮助企业减轻债务负担,早日实现产业转型。
与此同时,政府将积极帮助发展替代产业。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盘活花炮园区闲置土地和厂房,帮助发展替代产业。政府也将积极引导村民逐渐从花炮产业生产向其他产业过渡,多角度帮扶朝号村、沙梁村农民实现就业,尽快使他们摆脱生产生活困境。
环境被毁、事故频发,几年来,人们已经形成对花炮之乡土左旗善岱镇朝号村这样的“灰色印象”。如今,当你走到这里,会发现马路上曾经繁忙穿梭的货运车没有了,昔日“咔咔”作响的机器被拆卸下来,寂寞地“躺”在了地上。曾经红火热闹的制炮厂房全部紧锁,曾经一年四季鞭炮声中度日的村庄如今除了过年再难听到一声鞭炮响。本报记者 张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