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临近,决定千千万万莘莘学子一生命运的关头即将到来,从日前召开的高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中传出:今年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比去年增加5%,招生规模达505万人,是1998年的4.68倍!!喜乎?忧哉?令高校扩招与就业难问题再引起新一轮的争议,同时教育部一再申明:扩招与就业难无必然联系。到底有无必然联系,那就留待历史去验证吧,我们真正面对的问题是:高校还有继续扩招的必要吗?
自从1998年大学扩招以来,扩招的问题日益突现:扩招使在校学生人数大量增加,而且学生增加的幅度远远大于国家对大学教育投入的幅度,那么造成的局面是有限的大学资源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的设备资源和师资就越来越少,结果显而易见的:大学生整体素质越来越差!在4月25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一则题目为《在中国寻找人才变得更困难了》的评论中作者大卫·拉格指出:尽管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却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企业抱怨说,很多毕业生缺乏工作所需技能和经验,对外资企业来说更是如此。调查显示,中国大学毕业生中只有不到10%的人有能力在外企工作。然而,另外不协调一幕是: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同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也提出大学生应定位为普通劳动者,普通劳动者的概念是什么?那么在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来说就只能解释为普通工人了,难道高额的大学费用只是培养一个普通工人?换句话用中国俗语说就是用大炮去打苍蝇!毋庸讳言,高校扩招其实是在滥用资源。
支持高校扩招的人最有效的法宝不外乎是,中国人口中大学毕业生占人口比例,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要提高中国人口素质必须培养更多的大学生。然而他们忽略了一点,中国的产业结构与欧美发达相差甚远,中国产业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达8亿,农业生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低,而欧美国家以服务业和信息业发达而著称,对劳动者素质要求高,因而我们的教育不应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质量。印度与中国同属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但在软件产业发展中,印度却一跃成为世界软件大国和强国,软件出口居世界第二位。难道是中国大学生比印度少吗?非也,2005年12月24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五”教育工作推进“十一五”教育发展》中指出至2004年止我国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达到7000万左右,加上2005年毕业和今年即将毕业的,我国大学生毕业生总数不低于7500万,然而在这么大的大学生基数中却闹出了“汉*芯造假”的笑话,这只能证明一个问题,中国大学培养出的大学生都是泛泛之辈。印度软件业的成功,是因为印度注重专才教育,重视国际化教育,培育国际化人才。
至此,本人认为,大学资源应该做到专“材”专用,是造就专才的圣地,而不是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地方。同时大力鼓励和支持继续教育的发展,目前自学考试和函授大多流于形式,而且只理论重于实际,学生并不能真正学到本专业要求的素质技能,同时也不得到社会的公可。如果能抓好继续教育既可使提高人口素质路径多元化,同时也可以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观念,有效舒缓全日大学的压力,是一举两得的好方法。
大学合理扩招,造就专才,完善继续教育,合理调配资源,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