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浏阳的人,首先见到的地方会是位于浏阳城区西边的花炮广场,这里有国际花炮展示交易中心、花炮大道和银色的螺旋状烟花雕塑,路边店铺招牌上不时可见“硝酸钡”、“聚氧快干胶粉”等少见的专业名词。
这都为“花炮之乡”作着注解。作为一项历史悠久,且颇具文化内涵的产业,花炮在浏阳当地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也面临不小的挑战。
浏阳当地的一位官员告诉我,浏阳花炮产业目前处于一个比较脆弱的时期,以去年为例,花炮行业受雾霾天气和安全事故的影响较大,整个产业发展并不是很好。
花炮的“迎来送往”
花炮在浏阳有着悠久历史。被尊为花炮祖师的唐朝人李畋,据传就是浏阳辖下的大瑶镇人。
浏阳花炮博物馆也位于大瑶镇上,分管花炮博物馆的镇干部陈怀初显得颇为自豪。“这是唯一一家由农民自己兴办的博物馆。”他说。
46岁的陈怀初是花炮工人出身,按他的话来说,他从六岁开始就在花炮厂帮忙插引线,跟花炮这一行打交道已经将近四十年,见证了整个花炮行业数十年的兴衰。
陈怀初说,花炮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出生的时候,是由花炮来迎接,去世之后也是由花炮送走,当时村民们出资兴建这座博物馆,也是想要把历史保存下来。博物馆内很多藏品虽然价值不高,但要收集齐全也非常不易。
这座博物馆于2001年兴建,除了由政府提供土地和部分企业捐赠,剩下的大部分资金由村民承担。博物馆建设耗资几百万元,这在当时并不是小数目。而大瑶人出得起这钱,还得益于当时60%的花炮生产原材料在此交易。
直至今日,花炮相关的生产和交易仍带动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与塑像、博物馆、庙宇等纪念建筑相互映衬的,是浏阳的数个包括花炮产品和原材料在内的交易市场。
在浏阳采访时还有二十多天就是春节,但交易市场并不热闹。一家经营花炮商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春节前夕该走的货都已经走了,现在基本上是淡季。而这些货的销售则主要集中在大年三十,除夕当天的销量可以占到浏阳花炮销量的一半。
“浏阳质量”
在浏阳,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阳光明媚的白天,也可能听到烟花绽放的隆隆声,有时候出现在山上,有时候是在广场内。
陈怀初解释说,这是在试验花炮,厂家抽检产品时必须进行试验,有时候则是向客户进行展示,浏阳基本上是白天放,晚上放,天天放。
这一道工序的作用,是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安全性。
陈怀初说,浏阳生产的花炮质量是有保证的,目前花炮生产的国际标准是浏阳制定的,外地的许多花炮厂没有按照浏阳的标准进行生产,甚至为了成本降低安全标准,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
更难以打击和控制的是,由于浏阳花炮名声太响亮,外地的许多花炮厂虽然没有按照浏阳的标准生产产品,甚至生产浏阳已经不再生产的危险产品,也会打上浏阳的品牌。一旦出现问题,事故责任最终落到浏阳企业身上。
陈怀初半开玩笑地说,其实外地花炮引发的事故,多多少少都跟浏阳有关系,要不就是花炮厂家跟浏阳有业务关系,要不就是花炮厂有浏阳人在生产。
但他始终对浏阳自己生产的花炮抱有信心,“真正是浏阳出来的花炮,生产质量肯定要高。”
产业转型路
陈怀初也赞同,与之前的辉煌时期相比,近几年的花炮产业,确实出现了一些波动。这源自于宏观环境、雾霾天气的影响、花炮安全事故以及一些城市的禁燃禁售限制政策等等。
陈怀初认为,目前浏阳当地已经基本告别了“小作坊”时代,按照浏阳的标准进行生产,花炮对环境和大气的污染可以“忽略不计”,而安全性也可以得到保证,尤其是现在运输花炮也已经强调使用专门车辆。
但花炮行业的危机仍在,由于行业的“遇冷”, 一些银行开始收紧针对花炮企业的贷款业务。
浏阳花炮管理局局长汤显华在今年年初的浏阳花炮政企座谈会上说,浏阳花炮产业以往的高速增长趋于平缓。这虽是挑战,但也是促进产业良性发展的契机。
去年3月,浏阳开始建立花炮企业准入与退出机制,原则上不新增、不新建花炮企业。除此之外,在年后浏阳召集花炮企业代表、相关职能部门、银企部门连开三场座谈会,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也成为了花炮产业转型的主要思路。
由于国家对花炮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严格管理,全国已有12个非主产区省市退出花炮生产,今年又将有2个省退出。
汤显华说,只有市场越来越集中于作为花炮主产区的浏阳,浏阳企业越来越规范、安全,产品越来越环保、创新,浏阳的花炮才能越走越远。(编辑 胡欣欣)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