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在近半年以来,房地产、股票等资产价格在迅速膨胀,所有有期货产品交易的金属、能源、大宗商品价格都在持续上涨,而没有期货产品,包括煤炭、钢铁等等商品涨幅有限。 这是近期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条主线。 中国的形势同样如此。2006年春夏之交,中国资产市场呈现井喷。(详见本报263期《中国资产市场井喷》) 资产市场井喷,是否会向经济的其它方面和领域传导,这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市场全面火爆的情景,背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 5月17日,本报邀请了各个方面的专家,对当前的形势进行了座谈。 虽然存有分歧,但专家们对于中国经济的未来存有担忧,因为中国目前在诸多方面呈现出来的特征,已经与日本80年代中期极其相似。 专家们大体同意,当前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时期。他们认为,中国应该着眼于经济的长期稳定,来采取对策。 ——编者按
巴黎百富勤中国总经济师陈兴动
中国经济十大矛盾
■陈兴动/演讲
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复杂的时期。 中国经济存在十个矛盾;难逃两个宿命:第一个宿命是,人民币必然走向升值;第二个宿命是,人民币走向升值以后资产必然要走向泡沫。 我认为,现在调控中国宏观经济,要着眼于长期的中国的问题,关心中国的长期稳定。 中国经济有十个矛盾。 第一个矛盾就是高增长、低通胀。 第二,低价格、高投资。价格低不利于投资,投资在高速增长,但大家怎么就不顾回报地去投资呢? 第三,低消费者价格,但各种各样的资产价格在膨胀。资产价格井喷的力量刚刚表现出来。钱多了要寻找出路啊,这方面的价格上涨了,另一方面的价格肯定上不去。 第四,产能过剩与高投资。国家发改委谈得最多的就是产能过剩,但中国的投资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 第五,高贷款、存贷比下降。贷款与存款的比例是在下降的。这是一个矛盾,一方面抱怨银行贷款增长过快了,可是银行的存贷比还在下降。 第六,成本在上升、国际压力在上升,但出口仍然继续高增。为什么中国的出口仍这么强? 第七,高出口、低进口。今年的贸易顺差可能会比去年大,去年是1021亿美元,今年可能会超过1300亿美元。 第八,如果把消费社会零售总额作为消费的一个代表,它的增长快于城市可支配收入。这本来应该是减少储蓄的,可现在储蓄的增长还要快。这说明收入增长肯定是低估的。 第九,政府认为房价上升太高,但居民支付能力却在上升:抵押贷款占房屋销量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现在大约才40%。 第十,人民币升值压力大,但是中国政府在短期内难有作为。 把矛盾摆出来之后,我想谈三点。 第一点,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低估的,全国经济普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证明了。中国是处在第二阶段的工业化,高增长始终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个阶段,不能够说经济增长速度快了,就一定是过热,得不出这个结论。 第二点,中国经济究竟有没有问题呢?显然是有问题的。现在明显的是钱太多。银行存贷比大幅地下降,表明银行有大量的钱可以出去。 总结到一个问题上,就是人民币升值的问题。 好像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人民币必然升值,人民币升值是一个宿命,我想有两个宿命。第一个宿命是,人民币必然走向升值;第二个是,人民币走向升值以后资产必然要走向泡沫。然后一个结论是,泡沫总有一天要破灭。如果同意这两个宿命的话,你是让它尽快到来还是尽可能慢点?像一个小孩,生出来必然会死,你想让他7岁死?50岁死?还是100岁死? 现在的问题就是能不能避免重蹈日元升值的过程。 客观来讲,中国无论如何不能跟日本当年的情况相比。 中国现在的城市人口的人均GDP大概在3000美元到3500美元之间,到了日本1974年的水平。日本1974年到1985年之间已经有所升值,但基本上还采取了固定汇率制,到了1985年的时候,由于西方社会的压力,日本开始进入了快速的升值过程。 1985年的日本已经完成了工业化,日本的GDP当时按照360日元兑一美元计算,当时日本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3000美元。 如果中国现在的情况特别类似于1985年的日本的情况,那中国就很惨了:第一,中国的工业化没有完成,还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第二,中国人均GDP按城市来算,也不到3000美元到3500美元,而且还是今天的美元,不是70年代的美元。中国如果进入到人民币大幅度升值的过程当中,意味着中国有可能葬送继续工业化的进程。 中国人为什么就会比日本人聪明而不掉入那个陷阱里去?我没有答案。 换句话说,中国现在用汇率作为杠杆来调整经济,我认为做不到。我认为,现在调控中国宏观经济,要着眼于长期的中国的问题,关心中国的长期稳定。 第三点,政府想去解决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