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锐减、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提高、银行信贷紧缩……和许多依赖出口的企业一样,占世界80%市场份额的中国烟花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然而,它们所面临的问题还不止于此。今年2月,广东三水烟花仓库发生爆炸事故,承担着中国烟花70%出口量的广东三水、南沙两个港口随即停止了烟花爆竹出口。出于安全的考虑,6月底,上海港也宣布暂停烟花出口。内销有限、出国无门的现实,使众多烟花企业失去了“最后一根稻草”。养活着数千家企业的烟花行业,走到了生存的十字路口。
没有出海口的尴尬处境
虽然,夏天是最不宜存放烟花的季节,但在江西省进贤县李渡烟花厂的12个仓库里依旧堆满了等待出口的烟花。按照往年的惯例,这些烟花中的大部分早在几个月前就应该出现在美国、欧洲、日本或是南美的市场上。由于缺少“出海口”,烟花出口企业普遍出现了大量的积压。
“现在,运输费用增加了三四倍”,李渡烟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庆茂说,过去从广东、上海出口的烟花,现在只能绕道广西北海港(000582,股吧),运费由以前的每柜5000元飙升到现在的两万元。李渡集团是江西省内最大的花炮企业,产品90%以上出口,大型礼花的出口量超过全国总量的15%,占整个美国市场的1/3。运费剧增大幅提高了李渡的出口成本,然而,这还不是最致命的。
邓庆茂说,由于北海港的运力有限,每年烟花的运量最多2000柜,而李渡一个企业的年出口量就能达到2000柜。货运瓶颈已经让李渡的烟花积压了五万箱,这个数字恰巧相当于以往李渡集团一年的出口量。
和李渡集团一样,江西进贤、上栗、万载,湖南浏阳、醴陵等烟花生产基地的大量烟花出口企业都面临着缺少出海口,有货运不出的困境。同时,受国际原材料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花炮原辅材料也随之大幅度攀升,重要的原材料如纸张、氧化铜、合金等的价格都成倍增长,而烟花爆竹出口退税率则减少了8%,烟花企业的生存压力不断加大。
“举步维艰、遍体鳞伤、雪上加霜”,金信出口烟花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卢国珍用这12个字概括了企业面临的现状。作为花炮之乡江西上栗最大的烟花出口企业,截至7月份金信公司的烟花出口量仅相当于往年同期的1/4。卢国珍说,出口退税减少,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已经让企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主要出口港的封闭更使问题雪上加霜。“七八月份已经进入了烟花欧线出口的高峰,如果发往欧洲的产品不能按时交货,那么企业的资金链很可能面临断裂的危险。”
困境折射出脆弱现状
目前,我国从事烟花爆竹制造出口的企业超过200家,从事烟花爆竹生产的企业超过6000家,从事烟花爆竹拌药、装填、加工的生产基地(小型加工厂)不计其数。这些企业中,有超过2/3集中在湘赣交界处的浏阳、醴陵、上栗、万载四个县市,形成了巨大的区域经济板块和产业集群,掌握着全球八成的烟花市场。然而,如此巨大的生产能力和生产基地却面临着既无定价权,又无渠道选择权的尴尬。
国家烟花标准委员会观察员卢鑫告诉记者,最近几年,国内烟花企业数量增加很快,不少地区把发展烟花爆竹当作招商引资的重点,行业准入的门槛不断降低。烟花企业的迅速增加带来了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邓庆茂说,烟花出口企业的竞争对手都在国内,虽然看上去产业的区域集中度很高,但是企业与企业间,不同省市间的竞争却非常的激烈、残酷。大量的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生存,一是靠价格战,二是靠非法出口危险性极大的亮珠和半成品。企业间的内耗和部分企业的不规范操作,让中国烟花始终无法在出口定价上有太多话语权,更加给整个产业造成巨大的政策隐患。
“即使如此,很多企业仍然钟情于出口”,卢鑫说,“这是图个稳妥。虽然出口的利润率只有5%,低于内销的10%,但是由于外国公司一般信誉卓著、实力强劲,花炮出口企业因此资金回笼较快,风险比一年一结款的内销低了很多。”
正是看准这一点,近年来,除了运费之外,各大船运公司开始增加各种名目的额外费用。由于我国烟花出口运输大多采取FOB条款(即由国外买主付款),买主享有指定船运公司的权力,导致我国的烟花海运基本上被几家海外大船运公司牢牢把持,国内的货主和货运代理在选择货运渠道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同时,承接国内众多烟花出口的货运代理也只有上海华洋一家公司,这使众多烟花企业在渠道选择上面临着国际、国内双重垄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