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传统花炮生产村落,由于人们受传统经验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烟花爆竹的需求,认为只有轻车熟路的生意才“来钱快”,而对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则视而不见,或无动于衷,利润遮蔽了身边严重的安全隐患。以岳西县中关乡从曾经的花炮生产乡成功转型为“绿色产业”乡的嬗变实绩,为我们展示了“平安致富、绿色致富”这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思路开阔,因地制宜,值得推崇。
如何让村民尽快告别住在“火药桶”上的日子?在结束传统花炮生产之后,乡村经济又如何转型,使原先的花炮生产户脱贫致富?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10月14日,《安庆日报》6版《“花炮之乡”成功转型》一文,以岳西县中关乡从曾经的花炮生产乡成功转型为“绿色产业”乡的嬗变实绩,为我们展示了“平安致富、绿色致富”这条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思路开阔,因地制宜,值得推崇。与此同时,新华社10月17日通稿报道:“安徽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年底前将全部关退”。为此,中关乡的转型经验更具现实意义。
但凡传统花炮生产村落,由于人们受传统经验影响,以及社会对烟花爆竹的需求,认为只有轻车熟路的生意才“来钱快”,而对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则视而不见,或无动于衷,利润遮蔽了身边严重的安全隐患。稍加翻阅一下近年来的报刊资料,我们不难读到一件件触目惊心因花炮违规生产引起的爆炸事件、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的报道。一直以来,有关部门三申五令要求关闭设备简陋、管理混乱的乡村花炮生产小作坊,但收效甚微。此次《“花炮之乡”成功转型》的报道给我们带来的直观感觉是:“上帝在关上了一扇门之后,同时还为你打开了另一扇天窗”。当地在关闭花炮生产这条生财之道后,因势利导,靠山吃山,为原先的花炮生产户指出了种植业这条绿色与平安的长远发展之计,也就是文中所说的“种植灵芝、天麻等名贵中草药”。以及“利用山场资源开展苗木种植”。特别是“请寨村今年将完成‘三个一百’的任务:建设100亩茶园、100亩瓜蒌基地,以及培训100名就业工人”的举措,是着眼长远、扶贫与开发并重的转型之路,让人信服。
说白了,“花炮之乡”的转型就是“重打米重烧锅”,引导村民创业致富脱贫。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我们明明看到了乡村家庭作坊式花炮生产危机四伏,而迟迟难以促其转型呢?读了《“花炮之乡”成功转型》一文,笔者从中注意到:一是,此次中关乡花炮作坊的成功转型,拂去了以往急功近利的思维窠臼,不受乡村一时半会gdp指数所迷惑,从“饮鸩止渴”的状态中彻底解脱出来,下决心走乡村经济可持续长远发展之路;二是,做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更正一些村民“宁可炸死,也不饿死”的糊涂观念;三是,以公司性运作,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发展种植业,让村民群众既有长远的固定收入,又有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四是,前期资金得到了保障,使转型后的原花炮生产户在生活上不至于青黄不接。总而言之,只有思想认识到位,真正从乡村经济长远发展考量、从群众的根本利益着想,摆脱眼前利益诱惑和得过且过不作为心理,才能一改弊端,长足发展。
从今年10月17日开始,国务院已将每年的这一天定为“中国扶贫日”,“扶贫与开发”成为重中之重。要开发就要有先期种种投入,就要有耐心。中关乡花炮生产转型为种植业,关键是作了长期打算,决心转型到位;如果贪图一时面子上好看,断断不可能有此“三个一百”的手笔运作,因为种植业获利有一个时间过程,图一时风光不行。为此,笔者认为,乡村经济和生产方式转型,如果以形象工程的心理运作只能以害民而告终,因为当村民脱贫受挫,还将回到他们曾经熟悉的传统行业上去,重走“宁可挨炸,不愿挨饿”的危险老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乡村花炮行业的转型不仅仅是“告别住在火药桶上的日子”,还关系到贫困地区彻底脱贫的宏大远景,而做好这件事,考验的是有关部门工作作风是否扎实到位。此次全省关退烟花爆竹企业,在转型中为乡亲们铺就一条平安与绿色致富之路,应该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大收获,愿今后能看到更多的这方面后续报道。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