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协常委、省房地产行业协会副会长曹志伟昨日在其个人微博上提出,广州应该恢复除夕烟花汇演活动。“市民娱乐,花几百万,不算浪费。若财政预算不批,曹同学个人愿意全额赞助!”一些广州市民和媒体人在该条微博下留言,表达支持之意。
广州是全国第一个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城市,被市民俗称为“禁炮令”的《广州市销售燃放烟花爆竹管理规定》,自1991年制定经多次修改一直沿用至今,全国其他城市曾纷纷仿效广州,制定各种版本“禁炮令”。可近年来,不少城市出于市民要求和恢复传统“年味”的考虑,逐步恢复了年节燃放烟花的传统。而作为“民间禁放”的替代品,即便在“禁炮令”推出后,广州市政府也一直以政府出资方式,每年大年初一在珠江江面上举办烟花汇演,直至2013年停办。
停办理由,是为避免燃放烟花造成大气污染,这与近年来“PM 2.5”的概念逐步进入普通市民的意识有关。治理大气、减少污染,此类环保话语的政治正确,让政府取消烟花汇演的决策有了不言自明的合法性与科学性。但从政策效果看,2013年停办大年初一烟花,并没有让市民中自行燃放烟花炮竹的行为减少。据当时报道,零点一过,广州PM 2.5值急剧上升,为平时2至3倍。这说明,一方面,集中燃放与民间私放常常“此消彼长”,民间节庆传统没那么容易通过禁令的方式禁绝,另一方面,如何平衡市民的精神需求与公共安全,需要通盘考虑。
广州连续十八年在珠江江面上集中燃放烟花平安无事,更不是场地条件、安全技术或警力问题,而是“担当”问题,是否从市民需要出发的问题。
为了环境,我们甚至丢掉了传统,但话说回来,环境或者安全与传统之间,并不是一件“二者只能选其一”的事。尤其,像曹委员这样的企业家答应私人赞助的情况下,一来公共财政没负担,就算以私企冠名,企业赚眼球,市民得欢乐,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从全世界的经验看,举凡国际大都市,悉尼、东京、香港、迪拜、纽约,无不以相对“低成本”的新年烟花汇演,换取大量游客背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悉尼曾以4100万的成本换取9.92亿元的旅客收入),还有世界级媒体报道带来的城市形象提升。
作为广州市民,我的新年希望是,不必到邻近的香港,在自己家门口也能安全看烟花。现在就看曹委员提出的“烟花挑战”,市政府敢不敢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