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漫天的焰火,是人造的“繁星”。
一位花甲老人总是仰望“繁星”,双手攥拳,心下紧张焰火的效果。
老人叫赵家玉,是北京理工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大脚印”、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上的“和平鸽”、APEC会议时各经济体领导人一起观看的焰火表演,都出自他之手。
遗憾的是,3月21日,这位潜心研究烟花焰火30年的老人,突发心源性疾病,与世长辞。此时,距离他66周岁生日还有29天。
赵家玉走了,他留下的满天“繁星”,却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从1984年开始,赵家玉就致力于烟花爆竹科技发展及安全性改进的研究。其实,他的“正差”是研究军用烟火,民用焰火是自拟项目。“火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如今,世界各国庆典都会放焰火,这方面,咱还得让世界看中国。”赵家玉一心想更好地展现中国焰火艺术。
赵家玉科研任务很重,他还坚持在一线教学,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买原料研究民用焰火。上世纪90年代初,赵家玉就在国内首先提出烟花爆竹安全环保化,冷(低温)烟花、无烟无污染烟花、无硫安全环保黑火药技术等多个成果在赵家玉手中诞生,且已被广泛应用生产。
“这几年的除夕夜,他都在实验室忙碌。”赵家玉的老伴说。赵家玉的忙碌是因为研究又有了新的目标。其实,从北京奥运会开始,烟花燃放就有了更高的标准,不仅更追求造型,而且环保的要求越来越高。
“那几年,赵家玉一年有240多天都在产业基地,经常为了试验燃放效果,忘了吃饭。”赵家玉的同事老许回忆,“那不只是一种痴迷,简直是走火入魔。”老许也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年近六旬的赵家玉是在京冀交界的试验点中度过的,他经常每天只吃一顿饭,只睡4个小时。
研究焰火,危险常伴。赵家玉的手背、手臂、脸上有一个个黑点,那是被火药灼伤的痕迹。“有一次大热天,他回家还戴着手套,强行摘下后才发现那双手黑乎乎的!”老伴眼圈通红,声音哽咽。
空气发射芯片弹,燃放时间控制精度达到千分之一秒;暗燃延期点火药,发射飞升过程实现无轨迹飞行,高空突然炸开;微烟焰火,改变配方后,硫和硝含量降到20%以下,燃放产物增加水蒸气,减少了污染……功夫不负有心人,赵家玉率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他们研制的动态焰火技术,在夜空中展开了一幅幅绝美的画卷。
赵家玉生前常说: “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很了不起了。”他,做到了。
今年,赵家玉的日程表原本写得很满,为国家活动研究焰火,研究无烟无残渣焰火,尽可能地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只是,他已无法完成。
他走了,出自他手的满天“繁星”,永远留在了这座城市的记忆中。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