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宋代诗人王安石《元日》诗中,生动地描绘了国人与烟花爆竹演绎的悠久历史文化“情结”。
对于烟花爆竹,国人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在“要民俗”与“要安全、要环保”之间纠结。爱,不论重大喜庆节日,还是民俗活动,以烟花爆竹助兴,才有年味、有氛围、有传统;恨,烟花爆竹燃放带来的安全、环保等问题不可忽视,尤其是近年来雾霾天气频现,社会各界禁放呼声日益高涨,更有甚者“谈烟色变”。为此,安全环保,成为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出路。
2014年,国家安监总局推行“五化”标准,将环保化作为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头戏”,明确提出了“环保安全型”烟花是企业未来生存发展的方向,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心剂”,找到了“突破口”,开启了“破冰之旅”。
而今迈步从头越。2014年,地处黔中腹地的贵州余庆烟花爆竹文化产业园认真贯彻落实“工业强县”发展战略,在多次考察学习“花炮之乡”湖南浏阳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后,严格按照“五化”标准,主打“安全环保牌”烟花爆竹,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发展“双赢”的路子,实现了生态美、产业旺、群众富。
规划建设:环保是不可逾越的红线。谷雨过后,雨水渐多。站在余庆县烟花爆竹文化产业园的至高点,放眼望去,经过春雨洗礼后的园区,在蓝天青山、花卉苗木映衬下,显得格外清爽夺目、如诗如画。
余庆县烟花爆竹产业服务建设组组长冯仕军说,从工厂的规划设计开始,就给企业戴上了环保“紧箍咒”。一方面,严格把“环评”作为企业入驻园区的“第一门槛”,要求企业的工程建设图纸必须是具有国家三级资质的设计院规划设计,而且要出具《环境影响报告表》,通过环评验收;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在环保设施设备和绿化美化的投入不少于总投资的3%,建设标准必须达国家标准。
翻开余庆县吉盛烟花有限公司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各项环保硬标准清晰地显示,该公司总投资3000万元,其中环保投资96万元,占总投资的3.2%,绿化美化面积2.5万平方米,占总建设面积的60%。
公司法人代表周田自信地说,要做就做“龙头企业”,企业在规划建设之初,把环保优先、安全生产作为立企之本,坚持走绿色增长、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在完善建起了三级沉淀净化池、消毒池等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严格的防污治污责任体系,还配套建设了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湿地公园,力争打造了全省一流的环保园林式工厂。
余庆县环保局副局长赵伦说,入驻产业园区的企业,一律先过“环保关”,只是环评不过关,达不到环保要求,即使是再好的投资项目也绝不准入园。项目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落实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对废水、废气、废物建立防污防治设施设备,从源头上防止项目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工厂竣工后,须试运行三个月,经环境保护验收合格后,方能投产运营。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