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烟花爆竹生产、出口国,产量占全球的90%,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量的80%。近年来,我国烟花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对我国烟花爆竹出口带来重大影响:2015年1季度,我国共出口烟花爆竹货值1.62亿美元,同比增长44.5%。但随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值得关注。
我国烟花爆竹产业转型升级有3个特点:一是进一步向湖南、江西主产区集中。作为高危敏感产业,烟花爆竹产业转移、集中现象越发明显。已形成了以湖南浏阳为主,跨湖南醴陵和江西上栗、万载4地的烟花爆竹产业集群。同时,全国其他地区已有16个省市区完全退出烟花爆竹生产。2014年,湖南、江西两省出口烟花爆竹货值8.4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92.4%。二是产业机械化进程加速。烟花爆竹属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近年来劳动力开始短缺。特别是全国出口量最大的浏阳地区,已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人均工资水平较高,且近年该地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迅猛,抢占了大量的劳动力。受劳动力短缺和降低成本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多的烟花爆竹企业采用现代技术和机械化设备,结鞭机、和药机、敷球机等机械得到推广,模压生产线、组合烟花爆竹生产线等自动化设备相继研发出来,部分产品和工序的生产率大幅提升。据浏阳市花炮局统计,目前烟花爆竹生产70%的工序在实现机械化方面已不存在技术难题,推广主要受投入成本和市场规模的限制。三是质量水平有效提升。随着产业发展进入成熟阶段,对质量和标准化的追求成为出口烟花爆竹企业的内在需求。同时,产业的机械化也为推行质量管理提供了良好基础。目前湖南出口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已全部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2012年~2014年,我国出口烟花爆竹一次检验不合格率分别为2.6%、1.8%、1.5%,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态势。
目前,我国烟花爆竹出口增长潜力依然可观:欧美市场继续保持着较大的消费需求,东南亚、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发展迅速。但也面临几个问题:
产能和质量提升未能转化为行业利润。由于价格竞争激烈且市场容量有限,某些产能出现大幅增长的烟花爆竹产品,价格却一路下滑,行业利润率并未随着生产率的提升而同步增长。如出口的吐珠类产品单价从2011年的0.6元人民币下滑至今年的0.22元人民币;摔炮产品每箱从2012年的120元人民币跌落至70元人民币。2012年~2014年,我国出口烟花每箱均价分别为29.2美元、31.6美元、31.4美元,仍在低价位上徘徊。
传统民俗、文化特色弱化。烟花爆竹与民俗、文化紧密相关,具有工业产品和工艺产品的双重属性。但由于在产业调整中过于强调机械化、规模化,生产线动辄投资巨大,且多集中于某些易于规模化生产的特定产品,烟花爆竹的多样性遭忽视,一些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和特色产品逐渐被淘汰或消失。传统产区依靠文化和技艺传承形成的产业聚集优势被削弱,产业的文化竞争力让位于产量、物流、投资环境等因素。
烟花爆竹出口频遭技术壁垒。世界各国对烟花爆竹产品不断提出新的质量技术要求。欧盟是我国出口烟花爆竹的主要市场,2014年我国对欧盟烟花爆竹出口2.8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5%。为加强对烟花爆竹市场的监管,欧盟于2007年颁布了烟火指令,2017年全面实施后,所有进入欧盟的烟花爆竹都必须通过欧盟指令机构的CE认证。根据过渡期实施情况看,这一指令的全面实施将对我国烟花爆竹出口欧盟造成巨大的阻碍:不但给每年国内出口企业带来高达5000万元人民币的认证费用,而且欧盟内部还存在重复认证、认证结果不能互相认可等问题。
为实现我国烟花爆竹出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动产业调整转型。在此笔者建议:
一是保护并弘扬我国烟花爆竹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大力发掘烟花爆竹产品的文化属性,向各国宣传推广我国烟花爆竹文化内涵,培育、拓展出口市场。
二是加快推进烟花爆竹国际标准制定。鉴于世界标准组织烟花技术委员会(ISO/TC264)秘书处于2012年落户湖南浏阳,应依托其优势,增强工作主动性,尽快制定烟花爆竹国际标准,减少因各国烟花爆竹标准繁杂给出口企业带来的不便。
三是支持产业向主产区聚集。目前,湘赣烟花爆竹主产区浏阳、醴陵、上栗、万载4个县(市),分属两个省、四个地级市,行政区划复杂,资源整合度低。建议应设立级别较高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协调四地烟花爆竹产业共同发展,推动政策、资金、人才优势向烟花爆竹主产区集聚。
四是稳步推进产业现代化。加强研发和推广新型安全生产工艺,降低产业安全风险,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在保持传统的烟花爆竹制造师承体系的同时,完善现代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五是积极研究应对国外技术壁垒。及时组织翻译国外烟花爆竹的标准及要求,帮助企业掌握国外最新要求。推动国内烟花爆竹检测机构获取国外政府和检测机构的认可与合作,尽可能在产地帮助出口企业完成国外认证检测。加强对外沟通,对某些国家和地区设置的不合理门槛提出质询,维护我国烟花爆竹产业正当权益。
(作者单位:湖南检验检疫局)
《中国检验检疫》2015年6月刊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