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春节,又起烟花爆竹禁与兴的争议。
作为全国主产区之一,在萍乡,不论是政府还是民间,关于烟花爆竹的禁与兴,得算出一本明明白白的账,得让人心服口服。
我们先算一本该禁的账。禁放烟花爆竹,一是空气污染少了,不会给本已全省污染指标最高的天空再添一层雾霾;二是不会或早或晚的响起爆竹声,给市民几份惊扰;三是不会喧闹过后,留下满街的纸屑、垃圾;四是能减轻人民群众过节的开支负担。
禁放的好处账,我能想到的,大抵就是这些吧。
我们再来算一算萍乡烟花爆竹产业的大账:在上栗县,烟花爆竹的从业人员将近9万人,每年的产值超过230亿。
请问:如果禁了烟花爆竹,可准备好了一个能贡献230亿元产值、能安排9万人就业的新兴产业?
如果没有,请别先言“禁”,站着说话的总是感觉不到腰疼。
先来说说燃放烟花爆竹的污染。今日萍乡空气污染之严重,烟花爆竹可是罪魁祸首?当然不是。皇帝生了个儿子,可关太监什么事。风口上的钢厂,林立的烟囱,大大小小的水泥厂,城乡如鲫过江的汽车……哪个的污染会轻于节日燃放几个烟花爆竹?单说一个水泥企业,不仅污染着空气,对土地永久的伤害,对资源的攫取,带来的是水土的流失,青山毁了,绿水消失了,对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破坏。可是,这样一个破坏力极强的产业,它所贡献的社会价值,能超过烟花爆竹产业否?要还人民一个蓝天白云的好环境,能否关停一批污染严重、掠夺资源、价值更低的产业?
再来说说燃放烟花爆竹的扰民。诚然,在城市的一些小区里,如果此起彼伏的响起爆竹声,那就不仅没有了爆竹声中辞旧岁的美好感觉,而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惊悚。但是,在城市里,常年累月的汽车喇叭高鸣,一些工地的噪音,甚至街口的喧闹,又何尝不是扰民至深的折磨?我们怎么不能提一提城市禁鸣呢?没有了城市里的高音喇叭,城市会多几分宁静,而没有了爆竹声,我们的春节还剩下些什么?
其实,烟花爆竹已不仅仅是一个传统习俗,也不是一种奢华的娱乐,而是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
经历了千百年的演进,烟花爆竹有着很强的生命力,虽然一些地方在形式上明令禁炮,但烟花爆竹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文化影响力早已无法根除。
对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符号,对一个推动一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岂能简单的说禁就禁。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烟花爆竹的禁与兴,只要能站在发展的高度上来看问题,孰轻孰重应该是清清楚楚。
作为一个烟花爆竹主产区,我们只能是“引”,而不是简单的“堵”。它所产生的污染,我们要创新地改良产品,改进配方,让污染尽量的小些。对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扰民,我们可以限制燃放地点、燃放时间。对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大量垃圾,我们可以出台合理的管理措施。
我们一个主产区,对一个支柱产业,岂能轻言放弃。烟花爆竹在国外的发展与国内的没落,已形成了鲜明对比,早在2012年,中国烟花爆竹的出口额就已经达到了7亿多美元,并占据了国际市场90%以上的份额。
烟花爆竹是一种文化、一片乡愁、一种童趣,更是一种传承。我们爱就要爱得执着,爱得深沉,爱得坦荡。别爱得那么扭扭捏捏,可好?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