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禁令,让这个春节分外安静,缺少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缺少了夜空绚丽的烟花,年味淡了许多。
虽有细雨微风,但没有禁放鞭炮的城市PM2.5纷纷爆表,这意味着全年的蓝天指标完成压力骤增。谨防鞭炮城市则可长舒一口气:除夕、初一、初五、初六、正月十四、元宵节,节日放假停工,如果老天开眼刮点风下点雨,大概六个空气指标合格天数可以到手,极大的减轻了考核压力,真是开门大吉!为官为政和普通百姓的做生意打工一样,谋生不易,压力山大,所以从这一点来讲,禁放的初衷可以理解。
配合禁放政策的宣传,街头标语五花八门,但大抵都是讲为了降低空气污染、减少不安全因素、“燃放是祸源”、“燃放是浪费”、“燃放是不文明生活方式”等等,总之燃放鞭炮是陈年陋习,早该丢弃到历史的垃圾堆里。这容易给人误解,似乎一切对环境有影响的行为都应该禁止,那自驾旅游、购买服装电子产品、用空调暖气呢?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燃放鞭炮历史悠久,也远非噼里啪啦听个响那么简单。
先秦时期,“爆祭”作为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九祭”中的第三祭,这是宗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属于“礼”的内容吧;最迟在六朝时期,古人已经把通过爆竹驱魅辟邪,移植于过年风俗中,南朝梁宗懍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鸡鸣时分,人们便起来,“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过年燃放爆竹,唐代开始盛行。唐诗中爆竹有许多描述:“乱骑残爆竹,争唾小旋风”(元稹《生春二十首》)、“桃枝堪辟恶,爆竹好惊眠”(张说《岳州守岁二首》)、“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就聚爆竿仄”(于鹄《早春》)。到宋代更为普遍,宋代文人所记比唐代更加丰富:“城中爆竹已残更,朔吹翻江意未平”(陈与义《除夜二首》)、“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黄公度《乙亥岁除渔梁村》……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成了过年时最流行的名句。也是从宋代起,中国的“爆竹文化”丰富了起来,燃放更讲究,民俗目的更明确。过年,从除夕之夜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不同日子要燃放不同的爆竹,不同日子所放爆竹的意义也各有不同。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