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我们烟花爆竹产业的自媒体势单力薄,但是一直以来也在为产业振兴摇旗呐喊,为产业兴衰殚精竭虑,故此,我选择用我的私人订阅号来发一篇“不那么正能量”的行业思考。
发自肺腑而言,我很佩服烟花产业的从业者,筚路蓝缕、不辞艰辛;身着泥泞,心向远方。尽管自2012年之后,产业从巅峰滑落,依然坚守不辍,韧性前行。但是,以个人、企业之力是无力对抗大势,我们的产业还有没有明天?我心中甚是困惑,各位心中也甚是困惑,那么不妨我们暂且放下困惑,思考下这几个问题。
一、品牌之论——经销商品牌还是消费者品牌?
打造品牌大概是这些年来各烟花企业最为热衷的,但是在铸造品牌效应前,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品牌的着力点在哪?到底是走经销商品牌,还是消费者品牌?
消费者品牌,顾名思义是渗透到消费者层面的品牌效应。多见于快速消费品诸如饮用水、牛奶等,消费者会以品牌来界定各产品的可靠程度,同样也见于外显型产品诸如汽车、服饰等,消费者会通过品牌来彰显阶层、贫富程度。而经销商品牌,则多是消费者并不十分熟悉品牌所带来的差异,但是经销商能通过长久的交易情况界定出不同品牌的可靠程度以及利润空间。
广义而言,烟花产业现在诸如东信、颐和隆、中洲、庆泰等响当当的名号,大部分还停留在“经销商品牌”层面。当然这个产业中也存在着局部的消费者品牌——一类是诸如浏阳花炮连锁、烟花易购这种新兴的连锁模式,致力于在消费市场打造浏阳花炮的品牌效应;另一类则是深耕某个产区数十年,逐步积累起来的品牌影响力,诸如浙江局部地区的消费者对牛石厂的某些产品有着无比的信任度。
那么我认为,当每一个烟花企业,都希望创造出自身品牌价值时,从一开始就得做好定位,是致力于打造消费者品牌,还是打造经销商品牌,因为两者的差异是非常之大的。打造消费者品牌,先不说大面积投放广告,至少需要在局部的消费市场进行轰炸式宣传,同时产品质量一定要跟上;打造经销商品牌的话,那么就是退而结网的方法, 提升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服务好经销企业。
至于该走哪一条路,我要是知道,我还会在这里提问么?
二、话语权之论——话语权让给龙头企业还是协会?
安监部门对烟花爆竹产业的兴衰有多大的决定作用,大家心如明镜。因此,因为有这种对话的需求,那么烟花产业就需要与安监部门构筑一条通话的媒介。电话线的一头是负责制定政策的安监部门,中间是电话线,那么另一头代表着产业话语权的到底应该是龙头企业还是协会呢?
假如这个话语权给了龙头企业,那么企业在这次对话中的出发点多半会偏向自己的企业,甚至会提出一些看似伟光正实则损人利己的建议和想法。诚然,这些建议倘若采纳,会在短时间内给自己的企业赢得更快的信息导向以及更多的资源,但是长久看实则害了产业甚至也连带着害了自家企业。
那么如果这个话语权给了协会,协会该以一种怎样的态度和定位去与政策制定者进行对话呢?诚然,在主观态度上,屁股自然会比单个企业去进行对话要坐的正,但是在作为协会领导人之余,可能对话者又是某个企业的领导者,那么仗义执言带去的后果有可能造成产业虽然收益,没准个体企业却因此遭殃。因此,如果话语权给了协会,协会与上层对话的人选又变得极其的敏感。
那么该怎么去与政策制定者对话呢?我这种屁民又怎么会晓得呢?还是留给大佬们自己考量吧。
三、规模之论——机械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机械化的高歌猛进有赖于各巨头们的不断推动,当然9.22上栗凤林厂的事故也留给了各企业一些回旋与思考。这里我想提出两个疑问,希望有人能帮我解答:
如果整个产业剩下10家烟花爆竹企业,那么这10家就不会打价格战了么?有人一人宣扬,在不断的集约化、机械化之后,烟花产业留下10家企业就够了,大家坐下来商量销售政策就简单多了,事实上是这样么?我敢断定,如果烟花爆竹产业只剩下10家企业,价格战会来的更加的凶悍,像这种极其依赖仓储的产品,怎么可能会因为企业减少就停止争斗呢?
大企业会不会被“大”绑架,然后被机械化给拖死?众所周知,机械化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进一步的机械化可以不分昼夜的持续性工作。那么理性讨论,一个时令性极其明显的消费品,百分之七八十的产品变成库存占据流动资金,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完成周转,如果一个大企业为了保证长时间的运转而不停生产库存,占据流动资金,那是不是意味着它有可能被极其沉重的流动资金负担而拖累呢?
我认为,机械化对于烟花产业最大的帮助,其实是帮助烟花生产企业提升生产效率,缩短从生产到回款的资金周转周期。但是现在,多数企业可能比以前更加的需要资金来周转了。
这个问题,我有答案,可惜大伙儿都在这条河流里,回不了头。
四、终端之论——经销商的生死之局?
这两年,不光是烟花爆竹产业,全国各行各业的绝大多数经销商的日子都不好过,因为产能过剩的问题已经随着政策的不断收紧而逐步削弱,同时剧烈的产品价格波动导致经销商目不暇接。一些曾经间于齐楚,左右逢源的经销商因为没有与生产商达成“强关联”而开始春光不再。烟花爆竹产业更是如此。
河南去年的闹剧一方面造成了某些地区的效仿,另一方面其实也加剧了经销商和生产工厂的互相不信任,加上今年整个产区出现的供货紧张问题及原料成本大幅上涨,生产工厂的地位开始逐渐变得强势。
一部分经销商失去了往日之光彩,另一部分经销商由于其与工厂的“强关联”,却相对来说更加的吃香。这种“强关联”产生的产销一体化,使得经销商能为工厂提供最需要的资金支持以及仓储存放,工厂则开始选择性的为支持自己的经销商来进行针对性生产。当然,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工厂与经销商能通过这种产销一体化所结成的“利益共同体”来对抗诸如去年河南禁放的这种闹剧,经销商在这种时候如果能挺身而出,就能进一步加强工厂与经销商之间的“强关联”,而另一部分“弱关联”经销商,则将不复当年。
据悉,湖南新化县禁放烟花爆竹的文件在地方协会和经销商的干预和据理力争下最终进行更改,而其他禁放的地区如果经销商能代表自身与工厂的利益,进行有理有据的理论的话,自是渡人渡己。
尽管部分烟花爆竹经销商都有副业在身,但是面对以后这碗饭越来越难吃的现状,如果跟工厂逐步加强关联,又不是我可以回答的问题了。或许,可以找工厂取取经,问问他们当年是怎么“拉拢”你们的。
从小我们老师就教育我们,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重要,但是对于我而言,这些问题我虽然能提出,却不见得能获得正确的答案,因此,说句心里话,我对烟花产业的未来很不抱希望。。。。。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