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的开头这样写道。春节新年气象浓的原因自有很多,不过,穿新衣、吃好饭、放鞭炮等是最具象征意义的符号。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穿新衣、吃好饭在城里人眼中已变得越来越平常,而十余年来,比较可以增加“年味儿”的鞭炮在全国许多城市处于被禁之列。最近一两年,借着“年味儿”的呼唤,烟花爆竹终于克服重重阻力,在部分城市得以重见天日。从烟花爆竹的“禁放”到“开禁”,引起人们对传统民俗的传承、如何兴利除弊和提高政府施政能力等问题的思考。
有人享受“年味儿” 有人命丧黄泉
烟花爆竹在许多城市逐步“开禁”,鞭炮又开始热销。 山东省有17个城市规定禁放烟花爆竹,前后持续了10年左右的时间。近一两年,各城市又在逐步“开禁”。其中济南市2005年春节取消了燃放禁令;而17个城市中最后坚守禁令的济宁市,也于2006年春节到来之前宣布解禁。
山东省烟花爆竹协会秘书长陈虹对此评论说,我国几千年来传承的“爆竹声中辞旧岁”,在中国人的脑海里有着深深的烙印,无论是过春节还是办喜事,如果没有爆竹声声,会感到有很大的缺憾。在禁放的这些年,有的城里人甚至想出了在办喜事时用爆米花的声音增加热烈气氛的“绝招”。
烟花爆竹的“开禁”,弥补了年味儿变淡和喜庆气氛不足的缺憾。但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享受着“年味儿”,也有人对随之而来的噪音、空气污染不胜其烦,更有人自己或家人被鞭炮炸飞手指、炸瞎眼睛,甚至要吞下因鞭炮而失去亲人的苦果。
1月16日下午,刚刚“开禁”的济宁市,一位14岁的少年在燃放鞭炮时不慎将手中拿着的一枚雷管引爆,结果左手三个手指被炸得血肉模糊,不得不截除;面部和眼睛也被炸伤,面临者失明的威胁。
在刚刚过去的农历小年,济南市的鞭炮声响个不停,但当晚全市各医院接诊了十位由于燃放鞭炮造成眼外伤的病人。
2005年的农历大年初一,淄博市一位姓董的年仅20岁的小伙子到楼下放礼花弹,因礼花弹没有按时爆炸,他弯腰前去查看,不料这时礼花弹突然爆炸,击中了他的左颈部,后因抢救无效命丧黄泉。
据济南市公安局统计,2005年济南市从烟花爆竹“开禁”的第一天到正月初七,全市各医院共收治了近300名因燃放烟花爆竹被炸伤的人员。其中179人手部受伤,71人眼部受伤,18人头部受伤,其余人是面部、足部等部位被灼伤、烧伤。其中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一名11岁男孩,也是在察看未响的鞭炮时,鞭炮突然爆炸,被炸伤眼睛,最后被迫摘除一个眼球,造成终身残疾。
济南市安监局的一位干部说,因放鞭炮受伤乃至因此而丧生的是少数人,但这些人对他们的家庭而言就是全部,而这种痛苦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终生难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