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烟花爆竹传入到国外的途径,观点不尽一致。多数学者认为是通过华侨和旅游者传播的。尤其是华侨,他们对祖国的民俗风情恋恋不舍,便把自己的喜好之物带到了国外并在当地国生产。但15世纪,正处于中国明代中期。自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后,明朝一直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的发展处于一个相对十分封闭的环境。在较长时期中,对外交流和人员的往来受到了极为严格的限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华侨和旅游者将烟花爆竹传播到国外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烟花爆竹对国外的传播,应当是其他更为可能、更加现实的途径。在浏阳则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元代忽必烈称帝时,太子铁穆尔曾到过浏阳,对浏阳的烟花爆竹十分欣赏。约公元1294年间,铁穆尔当上皇帝后,便下令浏阳每年晋京表演,为减少运输的费用,浏阳派出一批花炮工匠到京城附近就地生产。国外使节和商人看到烟花后颇为惊奇,便将此奇物连同制作技术经丝绸之路带去了欧洲。
从历史考究,在中国的元朝时期,元太祖成吉思汗建立炮军,每攻掠一城,以炮石为先,一次用炮即达数百座,迅即破城。同时,在通信联络上创建了“箭速传骑”,日速数百里,军令传递和军队调遣速度增快。再加上蒙古骑兵疾如飙至,劲如山压,在亚欧大陆之间刮起了“蒙古旋风”。公元1209年,以西域花剌子模国杀蒙古商人和使者为由,亲率大军约20万分路西征。数年间先后攻破讹答剌(在今锡尔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等地;遣哲别、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国王摩诃末,迫其逃至宽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岛(后病死)。再命哲别、速不台继续西进,远抵克里米亚半岛;自率一军追击摩诃末之子札兰丁至申河(印度河)。率主力西征中亚,攻灭花剌子模。并将所占领土分封诸子统治,建立起地跨亚欧大陆的帝国,占领国每年须到元帝国都城燕京(今北京)晋献。在铁穆尔时期,通过铁穆尔实施一系列革新后,元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在这时期,浏阳花炮通过各臣服国的使节和往来贸易的商人经丝绸之路传入印度等中亚国家完全可能。此后,再经印度传播欧洲、美洲等地区的一些国家。由此可以推测,大约在公元13世纪初期,中国浏阳花炮由外国使者和商人经丝绸之路传入到印度。据有关资料记载,随着花炮的对外传播,在丝绸之路上,商人每到一个城市就会燃放花炮致意,花炮成为了丝绸之路上传播文明与友谊的和平之音。花炮传入印度后,在之后的约200年左右的时间里,花炮再经印度逐渐传入阿拉伯国家,经阿拉伯国家传入西班牙,到公元15世纪,花炮经西班牙逐渐传播到欧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从此,世界各地开始广泛地使用并生产花炮,浏阳花炮成为了中国沟通世界的重要的文化使者。
摘自 谭仲池 《星空的灿烂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