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烟花鞭炮的发展时期,并广泛地运用在民俗活动中,从而引起了文人墨客的浓厚兴趣,仅留存于世的描写花炮的诗篇就达80余篇,其中以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的《元日》最为脍炙人口: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晁补之所写的送灶神、除夕守岁的《调名佚》十分生动形象:
残腊初雪霁。梅白飘香蕊。依前又还是,迎春时候,大家都备。灶马门神,酒酌酴酥,桃符尽书吉利。五更催驱傩,爆竹起。虚耗都教退。交年换新岁。长保身荣贵。愿与儿孙、尽老今生,祝寿遐昌,年年共同守岁。
苏轼在荆州(当时浏阳隶属荆州,烟花炮鞭炮也销往荆州)也守过岁,他看到荆州除夕放爆竹的情景,激起了他的思亲之情,他在《荆州十首》中写道:
残腊多风雪,荆人重岁时。 客心何草草,里巷自嬉嬉。 爆竹惊邻鬼,驱傩逐小儿。 故人应念我,相望各天涯。
诗人苏辙有两首诗写到爆竹,在《辛丑除日寄子瞻》一诗中有“楚人重岁时,爆竹鸣磔磔”的句子,把楚人放爆竹过年的习俗描绘得入木三分。在《次韵王适元日并示曹焕》一诗中还表达了听到爆竹声的愉悦心情:
放逐三年未遣回,复惊爆竹起春雷。 祈年粗有樽中桂,寄远仍持岭上梅。 莫笑牛狸抵羊酪,漫将崖蜜代官醅。 二君未肯嫌贫病,犹得衰颜一笑开。
诗人欧阳修同样赞颂了楚人放爆竹的风俗,爆竹发源于浏阳,流传于楚地,故欧阳修在《与谢三学士唱和除夜偶成拜上学士三丈》中写道:
万瓦青烟夕霭生,斗杓迎岁转东城。 隋宫守夜沈香燎,楚俗驱神爆竹声。 玉树罗阶家宴盛,羽觞称寿彩衣荣。 九门朝客思公甚,向晓天风舞雪霙。
除夕放爆竹的风俗,连唐代高僧释普济也很赞赏,他在《偈颂》一诗中写道:
鸣爆竹,送残年,东村王老夜烧钱。南山短拙无施设,借婆裙子拜婆年。
诗人刘敞、宋祁等烟花鞭炮的情结犹深,刘敞在江南看到放爆竹时欣然命笔,作《爆竹》一诗曰:
节物随时俗,端忧见旅情。 土风犹记楚,辞赋谩讥伧。 烈火琅玕碎,深堂霹雳鸣。 但令休息瞰,非敢愿高明。
宋祁对烟花的描述更加明确和贴切,他把烟花带来的美丽比喻为“长春国”,他在《灯夕在告闻游人甚盛》中写道:
火树缯山凤阙前,皇都美景属新年。 烟花并作长春国,日月潜移不夜天。 道上落梅飘脆管,陌头繁杏著游鞯。 须知钧会人同乐,莫叹秦侯抱疾眠。
唐代诗人陈与义在岳阳守岁时写过《除夜》一诗,其中“比量旧岁聊堪喜”之句,道出了人们送旧迎新的好心情,至今还在湖南民间流传:
城中爆竹已残更,逆浪翻江意未平。 多事鬓毛随节换,尽情灯火向人明。 比量旧岁聊堪喜,流转殊方又可惊。 明日岳阳楼上去,岛烟湖雾看春生。
赵师侠的《鹧鸪天》一词除有“爆竹声中岁又除”之句外,还有“次第花开自可娱”之句,除夕之夜,就可欣赏到依次绽放的花朵,而且以此自娱,这不是写烟花又是写什么?全词为:
爆竹声中岁又除。顿回和气满寰区。春风解绿江南树,不与人间染白须。 残蜡烛,旧桃符。宁辞末後饮屠苏。归与幸有园林胜,次第花开可自娱。
孙惟信的《水龙吟》一词把过年的习俗写得惟妙惟肖,尤其是放驱傩爆竹,竟然通宵不睡,表达了求和顺、平安的愿望:
小童教写桃符,道人还了常年例。神前灶下,祓除清净,献花酌水。祷告些儿,也都不是,求名求利。但吟诗写字,分数上面,略精进、尽足矣。 饮量添教不醉。好时节、逢场作戏。驱傩爆竹,软饧酥豆,通宵不睡。四海皆兄弟,阿鹊也、同添一岁。愿家家户户,和和顺顺,乐升平世。
宋代描写烟花鞭炮的诗词不胜枚举,既有辛弃疾等著名词人,也有不少寻常百姓,其中张伯寿的《临江仙》道出了平民百姓不求高官厚禄、不求大富大贵而只求平安高寿的心境:
爆竹声残天未晓,金炉细爇沉烟。儿孙戏彩映芳鲜。共倾元日酒,同祝大椿年。 我愿儿孙如我寿,高低富贵随缘。不须厚禄与多田。诗书为世业,清白是家传。
杨泽民《解语花》一词写的是都市的烟花盛况,别有一番情趣:
星桥夜度,火树宵开,灯月光交射。翠檐铜瓦。相辉映、隐隐绛霞飘下。风流艳雅。向柳陌、纤纤共把。筵宴时、频酌香醪,宝鸭喷沈麝。 已是欢娱尽夜。对芳时堪画,条倡叶冶。鸳灯诗帕。嬉游看、到处骤轮驰马。十千换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