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统计, 美国正常经营的电影院线大银幕有40000多块, 印度有11000多块, 而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 却只有3000多块. 这3000多块还有半数基本不赢利. 中国电影工业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是中国人不爱看电影吗? 显然不是. 笔者认为阻止民众进电影院的最大障碍是如今的电影票价偏高. 先看一组数据: 1980年,全国电影票价平均基本是0.2元/张, 当年全国人均观影次数是25次, 也就是说这一年每人进影院看电影25次. 当时的年轻人, 同事,朋友,恋人都是成群结队去影院看电影,八十年代掀起了一股观影大潮. 但到了2000年, 这项数据只有可怜的0.5次, 也就是说平均到个人每年只看半次电影. 2007年托经济发展的福,才又上涨为2.5次. 再看电影票房: 上世纪80年代, 一部<少林寺>, 全国票房1.4亿, 当时票价是0.2元/张, 换算成今天的35元/张, 光这部电影的票房就达惊人的245亿! 2007年全国电影票房是33亿, 2008年是40亿. 当年一部电影的票房就是08年全年票房的6倍多, 能说人们不喜欢看电影? 也许有人会说, 现在的娱乐项目远远多过上世纪80年代, 城市家庭几乎家家有影牒机, 进影院观影的观众自然少了. 娱乐项目是多了, 但有影牒机的有几个买得起正版牒? 用影牒机播放盗版牒那效果能和影院比吗? 美国的娱乐多不多? 美国总人口远远低于我国, 可是影院大银幕却是我国的十几倍! 印度总人口没我们多, 大银幕数量也是我国的三四倍. 显然电影观众的多寡和其他娱乐项目的丰富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2008年, 美国电影票价平均是6.4美元, 换算成人民币大约48元. 而我国的电影票价, 平均起来是40元, 和美国的大体相当. 可是美国的人均年收入十几倍于中国人均年收入. 电影在美国是大众消费, 而在中国却是奢侈消费. 电影观众集中在14---21岁这个年龄段, 其消费能力更是有限. 猪肉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可考量物价水平. 上世纪80年代初,猪肉价格是1.5元/市斤, 电影票价是0.2元/张. 两者比例是7.5:1, 如今的猪肉价格是13元/市斤,而电影票价平均是30元/张, 两者的比例近似0.5:1. 也就是说, 电影票价的上涨幅度大大超出了同一时段内的物价上涨幅度. 票价高影响了一大批电影爱好者进入影院, 使影院人气日渐下降, 一般的电影, 白天场次一场只十来个人观影是常事, 晚上黄金时段也达不到满座. 影院就靠引进大片, 电影公司靠大量广告宣传支撑惨淡的票房和人气. 出了大片,多人都愿买盗版碟在家欣赏了. 钱是省了,可效果却大打折扣, 电影工业的从业者的汗水就算白流了. 大片靠巨额广告费宣传才能吸引人们偶尔进影院观影. 与此相对比, 那些很有艺术水准的小制作电影, 特别是艺术电影根本无法与商业大片抗衡, 长此以往不利于电影艺术的升华, 加之这类电影没号召力,没商业价值, 影院不愿买进, 全让进口大片主宰了电影市场. 比如2007年, 全国生产电影共402部, 但有3/4进不了影院大银幕, 电影工业如何能繁荣? 长此以往,电影工业还有前途吗? 尤其是国产电影还有市场吗? 那么票价多少合适呢? 以2008年美国票价为参考. 平均票价是6.4美元, 人均GDP算3.5万美元, 两者的比例是约1: 5469. 中国的人均GDP3000美元. 换算出我们的电影票价是0.54855美元, 按1:7.1的汇率, 合人民币约3.9元. 也就是说,现阶段如果我国电影票价不超过5元/张, 电影观众达到80年代的量次是完全有可能的. 果真如此, 中国将会进入电影工业繁荣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