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巨人的脚印在北京鸟巢上空阔步前行,当天安门国庆盛典的炫丽火花定格脑海,当济南全运会数千人的烟花火炬点燃奔放的梦想……烟花爆竹,这个从历史跌跌撞撞着走到现在,又从现在洒洒脱脱地奔向未来的传统新兴产业,令“中国烟花爆竹之乡”的万载人为之倾倒、为之振奋,为之魂牵梦绕、牵肠挂肚。
从“花爆庄”到“合作社”,万载烟花爆竹产业从历史的风尘中走来,经历时代的洗礼
万载烟花爆竹始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据《万载县志》记载:在清道光年间,万载烟花爆竹已是“通行南北,商贾络绎”;光绪年间,“男妇大小均借此以资工作,有大小二种,出在城内到株潭等处,虽产品单一,但质高价廉,销广东、福建等省;清末民初,万载的烟花爆竹生产庄已经有400余个,从业人员已逾3000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已经逐步与湖南的浏阳、广东的东莞、广西的北海等地形成国内烟花爆竹生产的集中区。万载烟花爆竹以响声好、响率高、有香味而驰名中外。
“解放前,所有的烟花爆竹生产都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的,有一个固定的名字叫‘庄’,但生产方式的粗放、品种的单一、信息的闭塞、交通的阻碍,使得这个极富历史文化底蕴的产业发展极为缓慢。”原万载县黄茅出口烟花厂厂长周包财是高级烟花工艺美术师,也是全省烟花爆竹工艺技术签字把关专家之一。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到民国三十六年,万载全县的烟花爆竹年产量仅3万箱。
新中国成立后,万载县烟花爆竹生产这个传统产业经历了一次体制上的洗礼,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扶持烟花爆竹业,一方面发放贷款,另一方面又调整烟花爆竹税率,该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万载烟花爆竹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摘掉了“迷信品”帽子,而且开始组建了一些烟花爆竹合作社。
今年60岁的万载县出口烟花厂总经理龙启辉介绍,“合作社”的出现在当时对整个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以万载烟花爆竹生产重地之一的株潭为例,1956年由30多户私庄组织手工业花炮生产合作社,开始分工种、按工序组织生产,实现了从个体作坊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转化。当年年底,该镇年产爆竹7000多箱,此后逐年递增。
万载人从来就不是封闭的,在推进生产规模变革的同时,他们不断汲取外地先进经验,逐步使品种从单一走向多元。1964年,万载县康乐烟花爆竹厂职工龙广珠从广东引进烟花新品种“金盘银盏”,并在全县成批生产。是年,万载生产的“跳轮”、“金盘银盏”烟花在广州交易会上受到国内外客商好评。会上,外商订“跳轮”烟花300多箱、“金盘银盏”烟花400多箱,万载烟花爆竹从而一举打入国际市场。
进入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万载县大小烟花爆竹生产企业星罗棋布,从业人员数量猛增,年产量也是逐年增加、品种逐年更新,尤其是产品出口已经是该县诸多烟花爆竹厂的常规业务,而“出口”也成为各厂名的前置定语。“然而,由于江西当时的生产规模和影响与湖南的相比仍然偏小,万载很多的出口产品必须贴上湖南的‘红灯’商标,贴牌生产意味着营销渠道被湖南拥有‘红灯’商标的企业控制,大部分利润被其拿走。如何打破这一局面成为我们那一代年轻花炮工人的梦想!”周包财说。
1972年初,株潭出口花炮厂技工黄秉才等人,组成烟花研制小组,对引进的品种进行拆解、研究,先后研制出“大火箭”、“熊猫”、“花篮”等形式多样的烟花品种。其中,“熊猫”烟花随着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而出口美国;“花篮”烟花,1974年被选为江西省外贸出口烟花的注册商标,结束了我省出口烟花爆竹依赖湖南“红灯”商标的历史。
从此,万载花炮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1978年,全县烟花爆竹生产量上升至10万多箱,专业从业人员逾万人。
“乡镇企业”发展模式引领万载烟花爆竹产业走向辉煌,并开始了一轮轮更为深远的变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启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格局和中国乡镇企业的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次对农村经济工业化改造的革命由此开始。
“文革”结束后,国家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万载的烟花爆竹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万载县此前逐步形成的“手工联社”式的烟花爆竹产业模式,已经基本蜕变成管理集中、生产统一、分工明确、所有制多元化的“乡镇企业”发展模式。
“乡镇企业的出现,最大的好处就是把生产厂房从一家一户中搬了出来,改变了原来联社的作坊式生产,形成较为集中且统一的企业化生产模式,进一步加快了烟花爆竹从手工业到机械化生产的转变。”原株潭镇出口花炮厂厂长卓传序说。
1982年,株潭成立烟花鞭炮总厂,将原来生产较为零散的数个“花炮手工联社”重新整合起来,设置成分厂并根据不同工序流程,分配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