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资料显示,渭南市有烟花爆竹生产企业83户,涉及18个乡镇,从业人员约8万人,年产值近7亿元,主要分布在富平、蒲城。
9月4日,记者来到了富平县老庙镇笃祜村。记者看到,环村路宽阔平整,规范化的菜市场里各种新鲜的蔬菜应有尽有,现代化的超市内货品琳琅满目。
在笃祜村吉庆花炮有限公司厂内,记者见到了笃祜村党支部书记伍都潮和企业经理杨宽奇。伍都潮介绍说,以前,村子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人均耕地不足一亩,多以旱地为主,靠天吃饭,交通极为不便,农民收入除了一些农副产品收入外,几乎再没有其他收入。
“与前几年比真得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不是花炮产业,我们这里人就富不起来。现在村里修的环村道路、小超市、菜市场,连想都不敢想。现在,村里很多人不仅因为生产花炮和做花炮生意盖起了小洋楼,很多家里都开起了小汽车”杨宽奇说道。
杨宽奇讲起当初的情景时说:“因为地少,没什么收入,我以前做过土纸,拉着架子车卖过瓮等。”旁边有人笑着插话道,现在他家买了几十万的别克车,盖了别墅,日子过得比城里人都滋润。
杨宽奇告诉记者,2002年,在政府的引导下,村子里兴起了以工区为主生产花炮的方式,当时村子里大概有50多家工区。2002年,为了规范花炮产业发展,市上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强行关闭工区,推行公司化运营的模式。整顿后,村子里总共有9家公司,每家公司大概可以容纳100多位农民就业,除了公司内部人员外,无药生产线的工序农户可以在自家制作。
每年到了7、8月份的时候,由于温度过高,花炮企业一直处于停产期,9月份开始慢慢进入生产期。走访中记者发现,厂区大概因为刚生产不久,工人并不多,卷筒机、编炮机等生产设备均采用现代化操作,以及在红外线监控下自动装药设备等。
在一架编炮机前,一对夫妇正在忙碌着手里的活。采访中,妻子伍银侠说:“他和丈夫以前在宝鸡一家企业打工,去年回到村里给花炮厂打工,最大的好处就是在自家门口,忙了农活,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孩子,给花炮厂打工收入基本都是纯的,年收入1万元左右,比在外打工强得多。”记者还遇到前来送成品药筒子的村民杨新强。他告诉记者,他们现在使用的都是卷筒机,每台机器每天可以卷成品筒子10万个,每一万个付工费5角,一个人可以一次性看至少6台机器,而且可以在自家操作。
如今花炮产业赶上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方面随着国家安全政策的强力实施,花炮产地出现了局部区域性萎缩,许多地方陆续退出这一行业,市场竞争压力有所缓解。另一方面,国家对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日愈重视,许多大中城市解除了烟花爆竹禁放令或“以限代禁”,拉动了市场消费,增大了花炮产品的需求,给烟花爆竹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蒲城兴镇党家村被列为一村一品中的花炮产业村。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350户,1435人,耕地面积2130亩,水浇地面积仅有420亩。农民人均纯收入2890元。
村支书党新良介绍,近年来,党家村村支部响应县委、县政府“以工业促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号召,形成了花炮为主的产业格局。他们相继投资建设花炮工区32家,全村95的农户直接或间接从事花炮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90以上。花炮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实现利润145万元,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90元,贫困户比例逐年快速下降,占总户数的2%。。
兴镇镇长尚黎阳介绍说,兴镇全镇28000口人,从事花炮生产销售的有1万多人,为此镇上专门成立了花炮产业服务办公室,由4人专门负责。花炮收入占到全镇人均收入的40,占从事花炮生产销售的农户家庭收入的80。花炮生产销售以西禹公路为轴线呈带状分布,当地农民年龄大的干小工,每月收入1200至1300元;年轻点的干重活,和技术工人一样,每月收入在3000元左右。花炮生产公司化后全镇申办公司的有38家工区,通过批准的18家,产值300—500万不等,预计到2009年兴镇新建公司50家,总产值达3亿元。
兴镇既是蒲城花炮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渭南市近年来发展花炮产业的一个成功典型。
2001年,我省将蒲城县列为全省花炮传统三大产区之首,省安监局2005年审批通过了《蒲城县烟花爆竹工区公司化改造方案》,渭南市也在“十一五”规划中将蒲城县列为花炮工业区,进行重点扶持。近几年,蒲城县委、县政府又将花炮产业定位为工业强县的支柱产业,提出了建设蒲城花炮工业集中区的重大部署,给发展花炮产业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加快构筑“一个中心、三区、三站、一街”的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兴镇、坡头、苏坊为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