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将近,月饼销售正进入旺季,而倒票的“黄牛党”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中秋时段,“黄牛党”究竟获利几何?
据媒体调查,仅仅一个多月时间里,通过倒买倒卖,不少黄牛突然“暴富”。作为“黄牛党”的一员,张天明(化名)表示,中秋节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截止到中秋前一个星期都是倒票的“黄金期”,按他勉强算中等的倒票量来说,“黄金期”获利在3万元左右。
老牌子好赚又好卖 一张月饼票获利3成
“只要摸准市场需要,甭管手上压着多少票,保证能一张不少地卖出去,有时想给自己留几盒送人都难办。”张天明说,现在众多商家都在赶中秋的风潮,市场上月饼品牌和种类每年都在增加,但要说起销量,几家老牌子还是占据着主要的份额。“可以这样说,五六家老牌子的销量,抵得上其它所有品牌。”
据张天明介绍,票面价高的月饼票相对来说不好卖,但收购折扣可以“死命”压低,最受欢迎的是一些老牌子的中低档产品。张天明算了一笔账,一盒老牌子的中档月饼原价120元,但“黄牛党”给的收购价也相对较高,往往是按原价的5.5折或6折收购,这样一张月饼票到手就要70元左右。而其它品牌的一盒高档月饼,尽管原价可能会达到260元左右,但黄牛开出的收购价最多只有3折左右,这样一来,两种产品的收购价实际差不多。
而在销售上,老牌子的优势更加明显,口感好、价格实惠是这类产品的优势,一张70元收购而来的月饼票,加个20元赚头就出手是最基本的方式。
“老黄牛”身价不菲 竞争激烈想“退休”
“以前生意才叫好,特别是月饼票最‘吃香’的时候,收来的票子甚至可以超过原价。”说起自己的“奋斗史”,张天明有些激动。
张天明说,刚入行那时,月饼票对于不少普通市民来说,还是一件“稀罕物”,月饼票也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轻易分到的,那年头中秋节走亲访友时,能拿出一盒月饼送人也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据他了解,那时的倒票黄牛市场也相对平静,由于来买月饼票的大多是普通市民,面对乡里乡亲,“黄牛们”的“野心”也没有这么大,只要有赚头,收来的月饼票就能很快卖出去,买卖双方都能得利。
但现在,眼见倒票能赚到钱,越来越多的人也入行做起了“黄牛”,市场被进一步压缩,不仅生意越来越难做,恶性竞争事件也屡屡发生,甚至出现了一群“黄牛”在分发月饼的食品店前“占地”划分势力范围的情况,从而引发冲突事件的发生。
“这个生意就是拼体力,现在年纪也大了,明年打算收手了。”虽然今年中秋月入3万元,但张天明却说,这是他刻意“放松”的结果。据张天明说,中秋倒票虽然赚钱,但收票、转手、卖票都是体力活,现在行内“黄牛”太多,一个不小心就会与人因利益发生冲突,眼见儿女已经成年,自己也萌生了“退休”的念头。
张天明说,刚入行时,自己刚刚下岗,一家人只靠着妻子的工资生活,那时三口之家还挤在棚户区内,现在经过十年的奋斗,前不久他为儿子购买了婚房和新车,一家人的日子还算过得不错。
“黄牛”介入月饼票 各方利润都增加
据了解,一般情况下,月饼票消费流通的流程如下:厂家印刷月饼票——酒店商家敲章——出售给集团客户——集团客户分发给散户——散户提货。如果月饼票按照这个正常的流程走下去,除了生产厂家和酒店方赚到了利润外,其余环节不会有太大的赚头。
但不少“黄牛”坦言,其实市面上有相当数量的月饼票会走另一个流程:厂家印刷月饼票——商家敲章——出售给集团客户——集团客户分发给散户——散户以2折到5折的价格倒卖给“黄牛”,“黄牛”再以5折到6折的价格到市场上倒卖,或者以4折到6折的价格倒卖给专业回收月饼票的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回收的月饼票除了部分卖给客户外,再以6折到7折的价格卖给印制月饼票的商家或生产商。这当中除了集团客户以接近标价的价格付出资金外,其余的环节均可从中得利。特别是生产商和酒店在从高价出售月饼票和低价回收中,还能赚到差价。
如此一来,一张月饼票,“黄牛”、中介公司、商家或生产商都从中赚取了利润,而月饼还是静静地躺在生产商或者商家的仓库里。这种现象被称为“纸月饼”。对此,有业内人士指出,之所以在中介、“黄牛”等诸多中转环节均有利润可以产生,关键在于目前市场上的各类月饼实际的定价,远远高出了成本。一般而言,月饼的实际成本加上包装,大概也就在定价的3折上下,而高额的定价与实际成本之间的利润差,让各个转手环节均有利可图。此外,过多的礼尚往来的需求以及集团消费的大单,让月饼消费产生了泡沫,也导致了月饼票周转中多方得利。
“纸月饼”易产生商业欺诈
对于月饼票背后的热热闹闹,律师表示,“纸月饼”的实质是预付式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较容易产生商业欺诈行为。
“由于提货券过期等引发的纠纷,每年都有。”杭州西湖律师事务所的龚俊峰律师说,商家把提货券卖出去之后,如果没有尽到合理的善后义务,确实有失公平的原则。“提货券不管是单位发放的福利,还是朋友的赠予,持有人都享有兑换商品的权利。仅仅用过期作废来处理逾期未兑换的提货券,明显不合理,对提货券持有人是不公平的。”
在龚律师看来,企业不应该对消费者的提货要求“一刀切”地加以拒绝,而应当提供相应的补救措施。
每年中秋前后,月饼票总会成为话题,流入市场的月饼票真的对应那么多的月饼吗?月饼票印刷时间是在月饼生产前还是后呢?一位从事食品行业的人士分析,月饼票或是超售的,因为如果要等月饼生产出来再印票,很有可能要亏本的。至于说,消费者提不到货怎么办,这位人士猜测,“厂家可能会回收市场上的月饼票。”
冷思考
月饼票“黄牛党”为何“猖獗”
作为一种时常发生在身边的现象,“月饼黄牛”的“赢利模式”路人皆知。与炒股票如出一辙,无非是“低买高卖”罢了。
问题是,“黄牛”收购到手中的月饼票,在数量上远远大于其转手倒卖出去的月饼票。一旦时间过期,大把的月饼票岂不是砸在手中,血本无归吗?精明如“黄牛”之流,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这些街头游荡的黄牛,只是“黄牛党”的“虾兵蟹将”。背后还有被他们称之为 “幕后老板”的更大“黄牛”。那些卖不掉的月饼票,会以统一4折的价钱被 “幕后老板”收购。而这些“幕后老板”与发行月饼票的月饼生产企业有回购协议。据媒体报道,月饼生产企业会以5折的价格回购。因为数量很大,这1折的差价带来的收益显然也非常可观。
既然那么多的月饼票已经发行出去了,月饼生产企业也已经获得了相应的收入。那么,这些月饼票最终是在消费者手中,还是在“黄牛党”手中;是被真实地消费了,还是过期作废了,其实与月饼生产企业已经无关。为什么月饼生产企业会伸出援手拉“黄牛党”一把,郑重其事地回购月饼票?思之再三,我认为答案是这样的,回购月饼票这种制度安排的采用,是月饼生产企业为了鼓励“黄牛党”炒作月饼票而起的。因为没有了后顾之忧,只要收购价在回购价之下,“黄牛”倒卖月饼票没有任何风险。有这等好事,“黄牛”岂能不大炒而炒?这也是这些年来月饼票“黄牛党”越发“猖獗”的原因。月饼生产企业鼓励“黄牛党”炒作月饼票的核心原因,就在于此:“黄牛党”炒作月饼票,才能够使它发行的月饼票卖出更好的价钱来!而由此带来的月饼票发行收入减去回购月饼票之后的总收入,必然高于没有“黄牛党”存在时发行月饼票带来的收入!这一点,正是“月饼票经济”的核心所在,也是“一块月饼的经济学”的重点所在。
延伸阅读
洋月饼“领骚”高价中秋消费变畸形?
“璀璨中秋夜,坐拥奢华礼遇,尊享饕餮盛宴”、“品味极致奢华耀世盛宴”,这不是地产商引人侧目的广告,也非五星级酒店的豪门盛宴,这是哈根达斯的“2011中秋之夜”。随着以哈根达斯、DQ等为首的一批洋品牌涉足中秋“月饼文化”,我国的月饼已在“保质期”内悄然变味。
每年100亿的商业空间挡不住因“成本”而涨价的脚步
“原材料等成本价格上涨”应该当之无愧地入选今年企业十大流行语,月饼也难逃俗套。业内人士指出,终端月饼价格的涨价是由于上游月饼生产原材料涨价传导而来。糖、油、面粉等原材料年年上涨,再加上人工、运输、包装材料成本上涨,所以每年月饼价格也水涨船高。金德利集团快餐连锁配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就表示,受成本因素影响,相较于去年,今秋月饼价格普遍上涨了10%。
包括稻香村这类老牌月饼大户在内,单块月饼的价格上涨幅度也在一成左右,和去年的涨幅大致相当。好利来今年的单块月饼价格也在10元到18元不等,而净含量1400克的 “鸿运当头”礼盒,价格更是高达1299元。
据业内人士介绍,月饼市场非常庞大,每年大概有100多亿元的巨大商业空间。目前除了传统老字号稻香村、冠生园等企业,新兴烘焙连锁,如味多美、好利来等也涉猎其中。由于瞄准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哈根达斯、DQ、星巴克等众多的外资品牌也纷纷插手“月饼市场”并异军突起。
从另一个侧面看,在月饼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众多商家仍“执意”涉足其中,显然也证明了其中的丰厚利润。看来,100亿的商业空间依然无法阻挡成本压力下的涨价脚步。
洋品牌 “创新”使月饼变味本土企业面临同质化竞争危机
哈根达斯、DQ等洋品牌纷纷在中秋华丽变身“洋月饼”,因其高端定位与“创新”而在月饼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随着巧克力、咖啡入主月饼馅,好利来、味多美等西点店也将月饼 “内涵”彻底掏空,换成,完成了“创新”之举。
通过这种创新,月饼的价格也“与时俱进”,以哈根达斯为例,官网上最便宜的冰淇淋月饼价格为228元/盒,最贵的则达到788元/盒。
但细细品味,这种“创新”似乎也无特别之处,事实上仅仅是换了名字。冰淇淋还是冰淇淋,只是叫“月饼”而已;西式糕点还是西式糕点,只是披上了月饼的外衣。月饼已在悄然之间变味。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本土月饼企业的“一成不变”,诸多企业正面临着同质化竞争的危机。市场策略的同质化已导致众多月饼企业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特品牌和企业理念。
中秋节月饼泛滥凸显畸形的“月饼文化”
有业内人士分析,月饼市场之所以成为中外商家的必争之地,一是因为月饼虽是短期内批量生产,但利润空间极大;二是因为中秋节是传统节日,月饼作为礼品销量惊人。
月饼的高价与泛滥,在商家看来很正常,与其他商品不同,月饼属于时令性商品,一个愿买,一个愿卖,根本不属于暴利范畴。
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明文规定,放开价格并不等于一味抬高价格。如果无限制地抬高价格成为 “奢华”、“极致”、“盛宴”,违背“质价相符、公平交易”的原则,就有暴利嫌疑。
不管商家承认与否,在“洋月饼”的示范作用下,中秋节的月饼市场正吸引着众多“门外汉”分一杯羹。西湖龙井、黄山毛尖早已被大众所熟知,但您可曾听过竹叶青月饼?现在,越来越多的茶品牌也不约而同地瞄准了这一市场。
事实上,从洋月饼开始,中秋月饼泛滥就已出现端倪,“其实,现在过中秋节月饼泛滥,这是‘人情月饼’带来的‘中国式浪费’的表现。”在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社会学领域研究专家崔凤看来,中秋节一直就有亲友馈赠月饼的习俗,然而如今的月饼馈赠却有些变味。
毋庸讳言,尽管目前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中秋佳节自己享受天价月饼“饕餮盛宴”的人寥寥无几。从注重情感到注重形式,月饼的礼品功能被不断放大,已然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送礼“道具”。
圆圆的月饼寓意团圆美好,而洋月饼的模样早已挣脱文化的束缚。有专家建议,还中秋月饼的“本真面目”,不要让中秋月饼成为过节送礼的代名词。
本报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