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上海3个知名房企的楼盘因大幅降价遭前期业主“围攻”售楼处,上海市有关方面在紧急调解后,由房管局发出通知强调:房价降幅超20%,需要重新备案。中海御景熙岸因房价降幅超过20%被认定违规卖房而被勒令暂停销售。这一措施被称为全国首个“限降令”。房企“拼跌”乍起,地方政府的“限跌”就匆匆出手,引来各方关注。其实,在中央政府的严厉调控面前,不少地方政府早就难耐压力,使出各种招数以求继续维护相关利益,但鲜有更宽的视角,更新的思维。
其实,早在上海之前,中央房产调控的政策与决心都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强大的压力。随着调控的深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谋划变局。4月,海口最早传出“拟率先停止执行限购令”的说法。5月底,大连曝出将进行限购改革。这期间,一些地方小动作不断,直至10月广东佛山发布放宽限购条件,但当天又被收回。11月,上海祭出“限跌”令。
从地方政府小动作不断,我们看到,中央政府的调控措施产生了实际效果,地方政府的眼前利益被一定程度地触动。寻求突破和变局成了不少地方政府苦心谋划的方向。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寻求突破和变局一直是围绕着如何突破“限购令”为核心,不具备更广的视角和更长远的谋划。
的确,限购令的出台有其匆忙和不完善的地方,这从住建部部长姜伟新的话中就可以品出一些味道,姜伟新说:“楼市限购政策是行政办法,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办法,目前住建部正在建设城镇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完善之后将取消限购。”作为行政力量对市场的干预,它的退出是在它实施之日起就注定了的。
但是,无奈出台的“限购令”促成了两种格局的转变,其一是房地产企业的破产和重组,其二是地方政府土地财政依赖的危机。前一个转变是市场的转变,是优胜劣汰的法则,房地产商们正在接受这种转变的冲击。后一个转变则是思想的转变,是畸形经济形态向正常经济形态的转变。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壮士断腕的良机。减少土地依赖,综合平稳发展,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而死抱着土地财政不放,最终只能损害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地方政府应趁此良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放弃土地财政带来的畸形发展,建立地方经济发展的新思维。事实上,在经历了土地财政带来的风险后,中央政府明显在力图摆脱土地财政,因此对地方政府幻想的重回土地财政不会支持。在这一点上,中央政府诉求和谐社会的目标与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短期利益已经拉开了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