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3月16日消息(记者邓文辉 黎政祥 湖南台记者邝瑶)全国“两会”仍在进行当中,在湖南,烟花爆竹已走过2000多年的灿烂历程,如今浏阳焰火更是成为美丽的代名词。但是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也引起了关于烟花燃放的大讨论。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烟花爆竹行业应该如何转型?湖南代表也展开了热议。
今年春节以来,关于燃放烟花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有人说燃放还是太多,造成空气、噪音、垃圾污染和安全事故。也有人说,过年哪能不放爆竹?处处限制燃放,年味太淡了。在全国人大代表、长沙市副市长何寄华看来,烟花产业是传统产业,也是喜庆产业、文化产品,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湖南名片:“我们很纠结,过去是安全隐患的存在,现在还有环境因素的制约。我觉得大家要来关心关注推动烟花产业的创新发展。”
据统计,去年,湖南浏阳花炮产业集群实现生产总值172.8亿元,创税10.7亿元。每周六在长沙橘子洲头燃放浏阳焰火也有3年了,燃放了135场,平均每场观众在15万人以上,有超过4000万人观赏过橘子洲头上空的焰火,橘子洲的焰火早已成为长沙一张世界级、独一无二的名片。
何寄华代表建议,要从国家层面上,坚定发展烟花这一民族特色产业的决心,支持烟花产业集成创新发展。“从国家层面加强对烟花产业继续创新的支持力度,从原料方面来推动烟花制作过程的机械化、工厂化、集约化,推动烟花燃放的智能化以及烟花市场的国际化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