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正
中国的农村,到处可见手工操作的鞭炮厂,文登也有鞭炮制作工艺,而且规模大,花样多。因为文登是“进士之乡”。清代一科进士不过200人,而文登一县,康熙七年一科就七人金榜题名,因而世称“文登学”。十年寒窗熬个进士及第,一旦高中便要格外地欢庆,鞭炮声动天地。
鞭炮生产可称文登民间的传统工艺。李东山瞄准了这一门,他召拢分散于乡镇的能工巧匠,在威海成立了一个威彩鞭炮厂。然而,买卖并不好。鞭炮不是座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会做的人很多,你做得再新、再好,农民并不买账:反正是个响儿,凑凑热闹罢了,还是买便宜的吧!
工厂的成本又绝不能与散户竞争,光一个仓储的安全就令他煞费苦心了。硝磺均是易燃物资,爆炸起来要出人命的。何况还有个销路问题:农村只在大年夜用一点,就近买些就足够了。威海的产品要运销,又谈何容易!李东山尝到了决策失误的苦头。同时成立的威新火柴厂也骑虎难下了。火柴(当时叫洋火)当然取用方便,但当时广大农村几乎没有零用钱,买盐的钱还得靠卖鸡蛋来换取,老爷们儿抽烟靠打火镰;做饭是一家火种(放在竹筒中的引火绳)百家传。谁去买你的火柴?李东山决定迁厂。把鞭炮厂和火柴厂都搬到烟台。鞭炮厂的厂长面有难色。“烟台毕竟是个大地方,销路要比威海好得多,人气不是威海能比的!”厂长无法反驳李东山,却提出了具体困难:“人多了,硝磺的危险更大,人家反对你建仓库咋办?”“这个好说,我在近郊多建几处小仓库不就完了吗?”李东山胸有成竹。“可是工人们不一定愿意远离故土。”“这也好说,去留自由。走的,发两个月的薪水;跟着走的,每月给探家的路费。都走光了,咱们再招工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我就不信鞭炮厂能‘铺佃出兑’(当时破产企业另谋出路的用语)。”
这个鞭炮厂果真迁到了烟台,却给李东山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是后话了。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