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但凡烟花爆竹的业内人士,大家见面经常提到的问题,就是烟花爆竹向何处去?一此企业家甚至痛恨烟花爆竹,觉得这不是人干的活儿;一些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已经或正准备转行,如此不一而足。我国是世界上烟花爆竹最大的生产、消费和出口国,这个传承千年的高危行业、传统文化产业究竟怎么啦?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烟花爆竹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即烟花爆竹的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
一、昨天—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
爆竹始于唐,兴于宋,由中国花炮祖师李畋发明。它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用于驱除邪魔鬼怪。
与爆竹相伴而来的是烟花。烟花,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花制作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节日的礼品。而燃放烟花爆竹也成为一种代代相传的民俗文化。
在国际,燃放烟花也成为各国人民表达喜悦的重要方式。日本每年的花火节、欧美国家的圣诞节等,都少不了烟花的助兴。今年春节,焰火再次作为美国人民庆祝新春的重要元素,在纽约盛大亮相。
所以,烟花爆竹这一传统民俗文化不仅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这片沃土,而且传播至世界各地,在全球众多民俗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内容之一。她同中华民族的“四大发明”一样,是具有独特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也是世界公认具有中华民族唯一性的发明创造。
二、今天—遭遇寒流的产业现状
中国烟花爆竹经历了1998年到2012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产业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2011年,随着公众对雾霾天气和PM2.5的关切,2012年国家厉行节约政策的颁布,烟花爆竹产业遭遇来自各方面的寒流,突出表现在安全压力、环保压力、政策环境、国家标准、消费倾向、禁放呼声等方面。但我想请大家转换角度,从烟花爆竹安全、环保和文化三个方面来了解烟花爆竹的真相。
(一)从安全的角度,有人说烟花爆竹引发伤亡事故越来越多, 真实的数据是
|
十二五初 |
十二五未 |
2006—2015 |
2011 |
2015 |
年均下降 |
全国 |
32.54% |
12.43% |
5.75% |
烟花爆竹 |
40.58% |
51.83% |
12.98% |
无论是“十二五”初和“十二五”末的事故下降率,还是“十一五”至“十二五”10年间的年均事故下降率,烟花爆竹都比全国下降的幅度大了很多,年均下降的是全国的2倍多。同时,必须明确:事故主要是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和不当处置所造成的。所以,“烟花爆竹引发事故越来越多”是误读,是没有依据的。
(二)从环保的角度,有人说燃放烟花爆竹是“雾霾元凶”。其依据似乎来自专家的测试和媒体公布的数据。有专家使用3只小鞭炮在30立方米的密闭测试仓中进行燃放实验,得出了其产生的PM2.5是爆表值的2.46倍的结论;某媒体公布了上海2013年初一凌晨2点PM2.5是523微克/立方米,超过日均浓度标准6倍。殊不知,前者在一间小卧室大小的密闭空间里测试,请问:大家什么时候见过在密闭的空间里燃放烟花爆竹的?后者用瞬时值对比日平均值,安全忽视了空气质量指数是24小时平均浓度值的常识。
请看这两组数据:
1.2015年“阅兵蓝”。2015年9月7日新京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阅兵期间北京PM2.5同比降7成,机动车减排贡献最大》的报道。报道中指出,在8月20至9月30日,北京实施单双号临时管理措施,期间,北京PM2.5平均浓度为1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3.2%,连续15天达到一级优。这足以证明雾霾的主要贡献者是谁。
2.2016年1月9日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公布:北京市的污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输入性污染占28—36%,二是本地排放占64—72%。本地排放中,机动车占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其他占14.1%。数据再次证明“燃放烟花爆竹是‘雾霾元隐’”的论断完全站不住脚!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燃放烟花爆竹不会对环境造成全局性、持续性的污染,更不是“雾霾元凶”!
(三)从文化角度看,有人说燃放烟花爆竹是陋俗,而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卑。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烟花爆竹少有童年的记忆,不懂习俗规矩,却对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推崇备至,这是西方文化侵蚀我国传统文化的闹剧和悲剧。从来没有哪一种方式像烟花爆竹一样,浓烈地表达愉悦喜庆的节日气氛。燃放烟花爆竹表达了国人除旧、迎新与祈福的心意,是娱乐欢庆、人情交融等精神内核的传承,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寄托,更是维系中国千年文化的仪式。
试问,对烟花爆竹一禁了之就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吗?
●喝酒年年死人,难道我们禁酒?
●开车易发生交通事故,难道我们禁止开车?
●是药三分毒,难道我们有病不吃药?
凡事都有好坏两面,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就能看到不同的结果。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趋利避害;不能简单粗爆的禁止,而应理性细致地保留、呵护、提升。鲁迅先生曾经感慨我们发明了火药,外国人拿它造枪炮,我们却用来放鞭炮。燃而我们现在却连能否放鞭炮都有了争议。我们的烟花文化已经漂洋过海传到世界,当有一天,其他国家将烟花爆竹申请世界遗产的时候,不知道作为发祥地的我们,该是一番怎样的心情?
九十年代初中期,不少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若干年之后被迫解禁。这充分说明了时间筛选制度的能力,远远超过任何个体的判定,时间已经证明了烟花爆竹这项民俗的社会收益大于社会成本。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在放还是禁的问题上纠结,而是认真审视并认同自身文化传统,积极探讨放什么、怎么放,我们才会在历史与现在、健康与环保、年味与民俗的完美融合中,产生中国人独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产生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明天—安全环保文化的发展之道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烟花爆竹产业必须向文化创意产业转型提质,走安全、环保、文化为主要内涵的产业发展道路,使这个具有千年文化底蕴的传统产业创新发展。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生产经营要安全
1.切实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与素质,提高管理人员的大局意识和看齐意识。
2.大力推进危险涉药工序生产机械化,做到人机、人药分离。
3.以标准化为突破口,员工主动参与为手段,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4.推动企业品牌建设和集团化发展,促进市场开放和行业自律。
(二)产品要环保
1.有组织强化试验研究,完善产品、设备等相关标准。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并推广环保原材料、药物。
3.研究新配方,创新微烟/无烟、少硫/无硫、易降解环保产品。
(三)文化要创新
经过千年的传承和沉积,烟花爆竹在我国人民心中具有了“点燃吉祥,传递祝福、放飞梦想”的文化核心内涵,符合“中国梦”文化的主旋律。正由于这种文化的内涵,烟花爆竹才能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共同认同的文化产品。
2012年,国家统计局修订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首次将烟花爆竹产业列入国家文化产业目录并予以统计。烟花爆竹被列在第九大类文化用品的生产,而不是第七大类“工艺美术品的生产”,烟花爆竹产业也正式从传统的手工制造产业发展为具有文化内涵特色产品生产的文化产业。
烟花爆竹文化创新,我认为主要有3点:
1.强化公共宣传,提高社会对烟花爆竹的科学认知度。如烟花爆竹各种宣传片、中国烟花爆竹发展报告、举办各种活动宣传等。
2.不断增强产品的文化含量,创新烟花爆竹的文化内涵。与文学、音乐、美学、互联网等关联度更强,更密切;讲好每个产品的美好故事与深刻寓意。
3.积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文化消费市场。如适宜孩子、年轻人玩的玩具烟花和喷花;毕业典礼、求婚、婚礼烟花;公益燃放、旅游点燃放、民族燃放、国外燃放等等。
朋友们,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有着广受欢迎的市场前景,有着安全环保的创新发展,只要我们共同地以科学的态度、坚韧的毅力、担当的精神,全力同行,中国烟花爆竹必将迎来更加绚丽灿烂的明天!
吴郑理(中国烟花爆竹协会)
注:以文章含有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