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饱含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特征,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清朝末叶,中国的烟花、鞭炮就走出了国门,出口亚洲乃至欧美国家。1933年,浏阳的烟花、鞭炮参展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并获奖,这进一步扩大了中国鞭炮烟花在海外的影响。
浏阳花炮从此声名鹊起,成为中国鞭炮、烟花行业中的翘楚。有关统计显示,2008年,湖南浏阳、醴陵与江西萍乡生产的鞭炮与烟花占全国总量的75%,其中浏阳产量占40%;同年全国鞭炮与烟花出口中,浏阳占70%份额。
花炮“祖师爷”李畋
爆竹究竟在什么时候被发明?至尽仍然是个未解之谜。民国时期出版的《中国实业年志》有个说法:“湘省爆竹之制造,始于唐代,发达于宋末,而发源于浏阳也。”据此,盛产烟花鞭炮的浏阳人认为,同乡李畋最早发明了爆竹。
李畋,唐初浏阳大瑶人,被后人尊称为花炮的始祖。
唐《异闻录》记载,“李畋居中,邻人仲叟家为山魈所祟,畋命旦夕于庭中用竹著火中,鬼乃惊循,至晓,寂然安贴。” 据传,李畋是个猎人,他曾向当时的炼丹家、药王孙思邈学习过火药的使用技术。
“药王孙思邈曾经在浏阳隐居,还留下了不少传说和遗迹,像孙隐山、洗药井、洗药桥等。”浏阳花炮燃放专家李心谷介绍了一些民间传说,据称,当时孙思邈隐居在浏阳孙隐山,在洗药井洗药炼丹。李畋前去寻求帮助,孙思邈给了他一包火药,并告诉他,把火药装在一节一节的小竹筒里,点燃后即可爆裂,发出巨响。李畋回家后,按照孙思邈的方法实验果真如是。历史上最早的爆竹就此诞生。
可是,竹筒制作的爆竹虽然响亮,但危险性大,极容易伤人。李畋希望加以改进,他苦思冥想,通过不断地实验,终于成功地采用纸筒来包裹火药——两头用泥巴封好,一头插上点火线。这样,真正实用的爆竹就产生了。
李畋用鞭炮的巨大声响和硫磺气味驱散了瘴气,吓走了鬼魅,被后人尊称为“爆竹祖师”。如今,中国三大鞭炮中心浏阳、醴陵、萍乡的许多鞭炮作坊,仍然供奉着李畋的牌位。每到“祖师爷”的生辰日或者其他一些重大节日,人们都会燃烛点香,祭拜“祖师爷”。
距浏阳市大瑶镇汇丰社区约8公里,有个叫东风界烂泥湖的小山村。“听上辈人说,李畋的后人以前就住在这个村子,后来从这里搬走了。”当地一位李姓村名介绍,“许多关于李畋的故事都是从这里传出去的。”
如今的大瑶镇早已通进水泥公路,被建设成全国最大的花炮原材料集散中心。人们在这里建起李畋公园、李畋广场,雕刻李畋雕塑,来纪念这位花炮始祖的光辉业绩。
唐宋贵胄才放烟火
爆竹诞生后,燃放爆竹、烟花很快就成为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
宋人孟元老于绍兴十七年(1147年)撰写的《东京梦华录》卷七中,追述他本人在北宋末的20余年间居住汴京(今河南开封)时的见闻往事,其中回忆军士在皇帝面前表演百戏(古代民间表演泛称)时写道:“忽作一声霹雳,谓之爆仗……或就地放烟火之类……又爆仗一声,有假面长髯、展裹绿袍靴筒如钟馗像者……”从书中提到的“烟火”,已经可以窥见现代烟火的雏形了。
再往后,南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都城武林(今浙江杭州)皇宫中元宵节的盛况时,写到宫廷放“烟火”的盛况,“放烟火百余架”,较北宋时期“愈加精妙”。据记载,当时皇宫燃放的烟花就是由浏阳进贡的。
“唐末至整个宋朝,烟火还只在宫廷、贵胄家庭流行,偶尔在民间百戏、魔术中有所表现。直到明清时期,爆竹、烟花才在中国盛行开来,爆竹也才真正成为一种产业。”湖南省花炮文化研究专家宋燧文表示。
史料显示,明清时代,每逢婚丧、喜庆或逢年过节,人们都要燃放爆竹烟火,或拜神祭祖,或表示庆贺,或求神灵祖先保佑全家平安。到了清代,每逢节庆时,宫廷与州府衙门更是不惜重金,大肆燃放爆竹烟火,常常一夜耗费成千上万的白银。“这在客观上对爆竹烟火的发展,也起了一些刺激作用。” 宋燧文认为。
从最后一名到第一名
历经战争动乱,至20世纪中期时,曾经辉煌一时的浏阳花炮,其生产工艺已远远落后于时代了。浏阳花炮再次走出国门,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烟花爆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总工程师黎仲畦介绍:“1959年国庆十周年,为了筹备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