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发木偶燃放情景
因为药发木偶的制作涉及火药,他的作坊曾经是公安机关的打击对象;
因为药发木偶的传承濒临断裂,这种民间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此,他的手艺成了“国宝”,身处泰顺山沟沟的他,也成了媒体的焦点;
日前,继泰顺县的药发木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该县大安乡的周尔禄先生又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第二批国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至此,这位年过六旬、与药发木偶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农民,也算是在有生之年,随同他的祖传艺种遇到了第二个春天。
温州“非遗”普查系列报道(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主要是通过艺人的“口传身授”流传于世,以非物质形态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其价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间紧迫任重道远。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哪些方面呢?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包括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其中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曲、民间杂技、民间美术、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消费习俗、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间信仰、民间知识、游艺、传统医药等。这些均属浙江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范围和对象。
(一)忙碌的周尔禄
“药发木偶”对于泰顺人来说,并不陌生,每逢元宵、祭祀等重大的节庆活动,总也少不了发一树以示祝贺。最近的一次就是三魁百家宴。在百家宴喜逢推荐申报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的同时,当地又幸遇“行花年”,药发木偶登场助兴自不待言。制作本次药发木偶的,就是本文主人公周尔禄。
第一次见到周尔禄,是在三魁元宵节。当时他正与他的一位年过八十的堂哥在安装当晚燃放的药发木偶。
前几天,我电话约他做专访,他在电话中很爽快地答应。于是第二天一早赶往他的家。到了他家,才知道他为村里当天下午选举村支书的事在忙乎。

周尔禄和他的木偶
(二)传承人周尔禄
“我是药发木偶的第十代传人!”老周这个调子,足足让我惊讶好一阵子。来头这么大?
“你知道药发木偶的历史吗?你的第十代传人从哪里开始算?”
他于是侃侃而谈。“药发木偶起源于宋朝。我是跟我父亲学的,我的父亲是从我外公那里学的,传到我这里已是第十代了。”他说他的外公姓王,但随着他舅舅们的相继过世,药发木偶的手艺在王家已失传了。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父亲的手艺,称自己12岁就开始在边上帮忙。这样算来,今年64岁的他,实际上已经同药发木偶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了。
说到大半辈子的从业经历,他说起往事。他曾是当地公安部门的打击对象。药发木偶制作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是火药的配制。1996年前后,由于当时政策不允许,他停业了两年多。但药发木偶在当地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市场,于是他就转入“地下作业”。2000年前后,看到当时现代烟花对传统烟花的冲击,他就动起心思,想办法去改变传统。这一年,他还花了万把元钱到有“礼花之乡”的湖南浏阳去学习。结果到了那边,才发现那里的人对有关技术还是看得紧。一个很偶然的机会,两本资料出乎意料地出现在他眼前。他“偷”了那两本书就走人。说起这个细节,他显得有些得意。我说这是得到老天的关照,他哈哈大笑。老周称现在对湖南来的媒体,一般是拒绝采访。他说对于技术这个东西,“就得鬼一些”,对这个行当有基础,一看一拍,就是他们的东西了。
他称自己还会制作一种叫“滴滴精”的药发木偶。“这种烟花的特点是花嫩,而且能跳跃。”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对媒体公开,连当地文化局的人都还不知道。
“你如今已是国家级传承人了,将来会考虑带学徒吗?”
他笑笑,说现在还没法确定,要看市场如何,如果市场打得开,会考虑带学徒。但他也坦然地说,对于关键技术还是会留一手,“直到最后”。民间艺人对于技术的重要环节,从来都是如此,不到最后一刻,学徒是不可能轻易获得真传的。他说起那位80来岁的堂兄,10几岁时就随周尔禄的父亲学艺,但对药发木偶的一些技术<
|